活泉甘霖的帳戶下來了! 詳情請點擊這裡

亞伯拉罕獻以撒

Content Format: 
Authors: 
Tags: 
Date recorded: 
2021.04.10
Place recorded: 
台中

亞伯拉罕獻以撒

 

【經文】(創二十二1~19)

壹、前言

在《創世記》二十二章中有關亞伯拉罕獻以撒的事蹟是許多基督徒自幼就耳熟能詳的故事。但由於作者對這段故事的精簡敘述與斷層式的介紹,使故事存在著許多令人費解的疑問。加上作者刻意隱藏故事中主角亞伯拉罕和以撒的內心想法,使讀者對這故事產生無限的遐思與聯想。

從文學的角度來說,或許這樣的手法可以加深經文的深度,使這個聖經故事可以發展出更多可能性的細節。但是同時也會產生在經文詮釋上的百家爭鳴。

我們不知道當初耶和華是以何種形式向亞伯拉罕說話,也不知道耶和華向亞伯拉罕說話的時間和地點。但令人驚訝的是,當亞伯拉罕和以撒在聽到這個晴天霹靂命令的當下竟然沒有向耶和華提出任何質疑或異議。而且一切流程看來似乎都是那麼自然的依照耶和華的命令在執行。聖經作者沒有交代當時故事的主角亞伯拉罕與以撒,他們內心的衝突與掙扎。這使得這段難解的經文更加撲朔迷離。

對許多基督徒讀者而言,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也常使他們產生幾個對於耶和華神作為的不解與質疑。諸如,嚴禁以色列人獻人為祭的耶和華(利十八:21,二十:1~2;申十二:31)為甚麼祂又命令亞伯拉罕將自己的兒子以撒獻為燔祭?還有,以撒不是亞伯拉罕在一百歲時耶和華特別賜給他要承受一切應許的獨子嗎?若將以撒獻為「燔祭」,那往後賜給亞伯拉罕的一切應許又要如何成就?這豈不矛盾?

貳、這些事以後

整個亞伯拉罕獻以撒轟轟烈烈的故事就在作者一句輕描淡寫的「這些事以後」帶出。讀者必定很好奇的想知道,作者所謂的「這些事以後」是指哪些事以後呢?

若是從最接近的《創世記》第二十一章來看,可以發現在《創世記》第二十一章記載了幾件大事。其中最大的事就是亞伯拉罕年老的時候,在耶和華所預定的日子,撒拉懷孕並給亞伯拉罕生了一個兒子。亞伯拉罕給撒拉所生的兒子起名叫「以撒」(『嘻笑』的意思)。

亞伯拉罕在歷經多年的苦等之後,終於在一百歲從他的妻子撒拉獲得應許的後裔。耶和華施行神蹟實現了祂對亞伯拉罕應許要給他的兒子。這也難怪老來得子的亞伯拉罕在以撒斷奶的日子 「設擺豐盛的筵席」大肆慶賀。

然而,就在以撒斷奶的同時,亞伯拉罕的另一個兒子以實瑪利卻因戲笑以撒遭逐趕出家門。雖然耶和華也告訴亞伯拉罕,最終以實瑪利會因為是從他生的,他的後裔也會成立一國。但已經和亞伯拉罕有十四年共同生活情感的兒子-以實瑪利(亞伯拉罕八十六歲生以實瑪利(創十六16))遭驅逐出家門,亞伯拉罕心中的憂愁是必然的(創二十一11)。

正當亞伯拉罕還陷在情感上失去一個兒子的痛苦時,耶和華竟然又親自下令,要他把「你的兒子」﹑「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獻為燔祭。

故事至此任何人看了一定都會十分傷感。但其實這是許多人的人生寫照。禍不單行,災難、打擊接二連三而至。一再的失去,看似永無止盡的苦難和等待是會讓一個人無法喘息,甚至完全失去了再活下去的理由和希望。

作者連續使用三個形容詞片語「你的兒子」﹑「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來描述耶和華命令的強度。這三個形容詞片語如同刺向亞伯拉罕內心最深處的三把利刃,而且一刀比一刀還要來得更猛烈,讓亞伯拉罕無可閃躲、無可推諉。這三個片語的殺傷力豈是一般人所能承受與負荷?

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就在這些事的背景下揭開序幕。

  • 三天的路程

《創世記》二十二章第4節記載亞伯拉罕從他的住處前往摩利亞山,一共走了三天的路程。但研究過亞伯拉罕一生的人會發現,其實,亞伯拉罕是花了他的一生歷練才能走完這條通往摩利亞山的艱難道路。

在這三天的路程中亞伯拉罕整路一直保持沉默,他沒有和任何人(包括他的兩個僕人或以撒)主動談起自己的內心想法或掙扎。作者也完全沒有告訴我們在這三天的路程中亞伯拉罕的腦海中究竟想過什麼事或浮現過什麼景象。是以撒被殺前所流露出這愛我如命的爸爸竟然要殺我的驚訝眼神?還是,獻完以撒回到家後他要如何向已經知道實情且正在哭天搶地的撒拉交代、解釋這一切?

從經文中我們只知道亞伯拉罕雖有以撒和他二人同行,但亞伯拉罕仍是一人默默地承受這場「孤獨的獻祭」。正如每個人的人生總有許多的苦難是要自己單獨面對一樣。

肆、看見

如果有人問你《創世記》二十二章的主題是在說什麼?你一定會覺得很好笑。怎麼會有人問這麼簡單的問題呢?《創世記》二十二章的主題不就是在講「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嗎?

是的!從敘事的角度來說,是這樣沒錯。但是在希伯來聖經中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學技巧就是「重複」。希伯來聖經的作者時常藉著經文中的某些「關鍵字」的重複使用來突顯出經文中所要表達的重要主題。

那麼在《創世記》二十二章中有那個「關鍵字」是一直不斷地被重複使用呢?『』或『看見』(see、look、behold),在《創世記》二十二章中一共重複出現了八次。筆者整理如下:

1.(創二十二1)「這些事以後,神要試驗亞伯拉罕,就呼叫他說: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裡』。」

我在這裡』這句話如果從希伯來文直譯成中文是:「看我!」(hineni)。同樣的字在《創世記》一章29節就被譯成「看哪!」(behold)

2. (創二十二4)「到了第三日,亞伯拉罕舉目遠遠的『看見』那地方。」

看見』的希伯來單字是「ra'ah」。

3.(創二十二7)「以撒對他父親亞伯拉罕說:父親哪!亞伯拉罕說:我兒,『我在這裡』。以撒說:請看,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裡呢?」

我在這裡』同前,從希伯來文直譯成中文也是:「看我!」(hineni)。

4.(創二十二8)「亞伯拉罕說:我兒,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於是二人同行。」

預備』這個字在希伯來文聖經是用和第4節一樣『看見』「ra'ah」)的這個字。因此,(創二十二8)若從希伯來文直譯成中文是:「我兒,神『看見』(或譯『看顧』)燔祭的羊羔。」

5.(創二十二11)「耶和華的使者從天上呼叫他說: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裡』。」

我在這裡』同前,從希伯來文直譯成中文也是:「看我!」(hineni)。

6.(創二十二12)「天使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

希伯來字的『敬畏』(yare')和『看見』(ra'ah)是相同的字根。

7.(創二十二13)「亞伯拉罕舉目『觀看』,不料,有一隻公羊,兩角扣在稠密的小樹中,亞伯拉罕就取了那隻公羊來,獻為燔祭,代替他的兒子。」

觀看』就是『看見』(ra'ah)。

8.(創二十二14)「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就是耶和華必預備的意思】,直到今日人還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

以勒』(yireh)和『看見』是同一個字。所以『耶和華以勒』就是『耶和華看見』。『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也可以直譯為『在耶和華的山上耶和華必都看見』。

《創世記》的作者在《創世記》二十二章中不斷重複使用關鍵字『看見』,其主要目的是要來突顯《創世記》二十二章的主題。同時也是要告訴我們,今天當我們遭到極大的試驗陷在痛苦時,可能有人會大聲向神呼喊:「神啊!我現在正遭受這麼大的災難和痛苦,祢在哪裡?祢看到這一切了嗎?」。或許有人會以為神掩面離我們而去,留下孤獨的我們。但作者要藉著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告訴我們。在我們身上所有發生的一切事,神都『看見』了。正如詩人所說:「耶和華從天上『觀看』;他看見一切的世人。」(詩三十三13)

《創世記》作者一方面強調神必『看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從另一個角度也強調,亞伯拉罕也必親眼『看見』神的看顧和祂的預備。

當以撒對他父親亞伯拉罕說:「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裡呢?」亞伯拉罕說:「我兒,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當亞伯拉罕說完這話時,雖然他閃躲不敢正面回答以撒的問題,但他心中相信這一切神都必『看見』。接下來他不是四處張望尋找可以替代的祭物或等候神的使者能即時出面干預獻祭。相反地,亞伯拉罕卻是,築壇,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

新約《希伯來書》十一章13節記載:「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這一節經文似乎是在呼應《創世記》二十二章4節:「到了第三日,亞伯拉罕『舉目遠遠的看見』那地方。」。亞伯拉罕早已在遠處就望見結局了。

亞伯拉罕到底『從遠處望見』了什麼,以致使他能如此篤定行事?新約《希伯來書》作者沒有明確告訴我們。但《希伯來書》作者隱約透露給我們一些線索。亞伯拉罕是以超越時空、跨越現實的『信心』體會到(或是說「看見」)的。

當然,人對神信心的建立並非一蹴可及,而是在經年累月的互動和體驗中建立下來的。是什麼力量支撐亞伯拉罕走過這條艱難的試驗道路?簡單來說,新約的保羅和《希伯來書》作者提醒我們,就是-「從復活帶來的大能和盼望」。

基本上,亞伯拉罕一開始就認為以撒是從死裡獲得的。如同《羅馬書》四章19節所記載:「他將近百歲的時候,雖然想到自己的身體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經斷絕,他的信心還是不軟弱;」。在有這樣的經歷和體驗後。他將這體驗延續。如同《希伯來書》十一章19節所記載:「他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他也彷彿『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亞伯拉罕藉著過去實實在在對神的體會和經歷。他確信他所信的神是一位能「叫人從死裡復活」的神。憑著信心他放手一搏,再次縱身一躍進入未知的信仰汪洋深海中。當然最後信實的神也沒讓他失望。

今日許多基督徒以為基督教最核心的信仰價值是「」。卻忘記『復活的應許和盼望』亦是基督給我們留下的極大應許和恩典。這更是基督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重要信仰核心價值。常年以來由於基督教各宗派普遍偏頗的教導,造就了許多充滿愛心卻是缺乏盼望極度怕死的基督徒。

筆者的意思不是說「愛」不重要。使徒保羅說:「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十三13)。只是唯有「復活」才能戰勝「死亡的痛苦」。正如彼得和十一位使徒在五旬節領受聖靈後向猶太人證道所說:「他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你們就藉著無法之人的手,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殺了。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他『復活』,因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徒二23~24)。

此外,許多基督徒以為「復活」等同於「靈魂不滅的永生」。但是基督和使徒給我們的教導和見證,復活不只是一個虛無飄渺的不滅靈魂,而是要給我們再重獲一個屬天、榮耀、強壯、不再死、不朽壞實實在在的身體(林前十五35~54)。

對於活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亞伯拉罕來說,能「看見」這極大的福氣和體驗那是多麼大的啟示和信心!

事實上,有血有肉的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還要告訴我們,當我們面對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時,只有因著信,才有足夠強大的力量來承擔並走過這場苦難。

伍、現在我知道你

許多基督徒為了強調神的全知、全能,而支持「預定論」。認為神預先就知道人的一切選擇和作為。而人也必都在神的全知中行事。否則這「全知」就不全了。

這麼說,人好像神手中的傀儡。那麼人的尊貴和價值在哪裡?

到底耶和華在事先知不知道亞伯拉罕是會還是不會獻以撒為燔祭?

但是《創世記》二十二章12節記載:「天使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

在故事的結尾作者留下耶和華的使者跟亞伯拉罕對話的這段話。作者用一個希伯來文字的技巧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就是直到故事的最終耶和華才確認亞伯拉罕是敬畏神的了。

希伯來文的「現在」寫成「h¡T;[」;「」寫成「h¡T;a」。

任何完全不懂希伯來文的讀者都可以發現希伯來文的「現在」和「」這兩個字的外觀是十分相像的。除此之外,這兩個字的發音還是完全相同的,都讀作(`attah)。作者努力要透過文字的技巧告訴我們,耶和華是用「現在」的「」來認識、判斷「」。因此,以過去自己曾經有過的豐功偉業來自我誇耀,或是用以前自己的軟弱來自暴自棄、妄自菲薄,或是說這一切都是神預先就訂好的。這些說詞都不是神看待一個人的方式。倘若用一個人的過去去批判、論斷他人,這更不是神所喜悅的作法。神只看「現在的你」。

這也就是說,神是接受一個人過去在信仰上曾經做過的一切努力所造就出的「現在的你」。

陸、結語

《創世記》第十二章第1節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那時亞伯拉罕75歲,名字還叫亞伯蘭。

《創世記》第二十二章第2節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

亞伯拉罕獻以撒時幾歲?

這也是聖經讀者常會提出的問題。根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斯(Josephus)的分析,以撒當時是25歲(亞伯拉罕是125歲)。但是根據猶太教法典《塔木德》(Talmud)的說法,以撒當時是37歲(亞伯拉罕是137歲)。

《創世記》的作者在此重複了五十多年前耶和華呼召亞伯拉罕的用字:「往我所要指示你的……」。

作者在這裡要告訴我們,信仰是一生的功課,死而後已。然而我們的一生總是要走在『耶和華所指示的道路上』。環境會有困苦,會有艱難,但這一切神必都看見。在看似只剩下我們一人在孤軍奮戰的環境,所有盼望似乎都已經都失去時,耶和華必仍然為我們預備。即便是失去生命,但復活的應許絕對不會落空。

 

                      陳以熙    2021/04/10  於台中家中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