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甘霖的帳戶下來了! 詳情請點擊這裡

耶穌走海面

Content Format: 
Authors: 
Date recorded: 
2019.11.02
Place recorded: 
台中

耶穌走海面 

 

【經文】(太十四22~33);(可六45~52);(路九12~17);(約六14~21)

        《和合本》版

 

一、前言

有一則笑話這麼說,有一個天資聰穎的小男孩有一天去參加一所私立國小的入學甄選考試,因為他準備充分,平時也常讀成語故事,因此就信心十足的去應試。考試當天由小男孩的姐姐陪他上考場。

當考試時間的下課鈴聲響起學生魚貫出考場時,小男孩的姐姐很快的就找到他,立刻問他試題會不會很難。小男孩一派輕鬆地回答:「因為我以前沒學過數學乘法,所以除了一題數學乘法的問題不會以外,其他的問題我都會答。」

姐姐聽了心中暗自竊喜。立刻問他:「那一題數學乘法怎麼考?」小男孩:「題目問我三乘以七是多少?」,姐姐立刻問他:「那你寫多少?」小男孩搔搔頭說:「我也不會,但是最後考試時間到了,我管他三七二十一,寫了十就交卷了!」

這位小男孩背過許多成語,也聽過「管他三七二十一」,但可惜他並不真正瞭解他所唸的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什麼!

今天有許多基督徒對聖經的話語、耶穌的教訓倒背如流,甚至許多詩歌天天都可以琅琅上口。可是我們真的知道我們在背什麼嗎?唱什麼嗎?還是只是反射式的跟著唸,跟著唱?

「榮耀的救主,我深願像祢,這是我盼望,是我禱告。我甘願捨棄世上的財寶,披戴主基督,守主聖道…..」、「主啊!祢是我唯一最愛….」、「除祢以外在地上我別無眷戀…..」。相信這幾首詩歌都是很多基督徒耳熟能詳。但是,我們真的瞭解我們在唱什麼嗎?我們真的相信我們所唱的嗎?我們真的會照著我們所唱的去行嗎?

難怪有未信主的人嘲笑基督徒說:「你們基督徒每個禮拜都上教堂去『集體說謊』。」明明「眷戀世上財寶」,卻唱說:「主啊!我甘願捨棄世上財寶」;明明「在地上心中貪愛一堆物質」,卻唱說:「主啊!祢是我生命中唯一最的愛」;明明「非常害怕死亡」,卻唱說:「主啊!我多麼盼望回到祢的身邊」;明明「心中充滿物慾」,卻唱說:「主啊!我願意放下一切,背起十字架來跟隨祢」。

有時站在會眾中聽著大家「違心」齊聲唱著這些詩歌時,心中實在感慨萬千。不管我們要用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來解釋這一切在信仰上的不協調,但這已經明顯暴露出我們的信仰和現實生活已經嚴重的脫節。信仰已經不再是用來「實踐」,而只是「呼口號」用而已!

「耶穌走海面」是發生在加利利海旁,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之後,還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籃子以後所發生的故事。因為這個神蹟太大了,以致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耶穌清楚展現祂是賞賜「生命之糧」的救主。但是(可六52)卻記載門徒們:「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裡還是愚頑。」

希望能藉著「耶穌走海面」的故事讓我們再次來省思,耶穌在我們的信仰生命中到底扮演了什麼地位和角色?我們真的認識耶穌嗎?還是祂只是我們生命中關公、媽祖、佛祖的替身?

二、似海的人生

加利利海」又叫「提比哩亞海」或「革尼撒勒湖」,早期叫作「真尼瑞茲湖」,現代希伯來語稱為「基乃勒特湖」(Yam Kinneret),很可能是源於希伯來語kinnor(「豎琴」的意思),因為加利利海的形狀很像一座「豎琴」。我們總是習慣用「加利利海」來稱呼它,但實際上它只是一個淡水湖。

加利利海在以色列官方數據:南北長21公里;東西寬13公里。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總面積166平方公里,最大深度48米,低於海平面213米,是地球上海拔最低的一個淡水湖,也是世界上僅次於其南邊的「死海」(鹹水湖)海拔第二低的湖泊。

加利利海的水有來自地下泉水的補給,但它的主要水源是約旦河,該河由北向南流過該湖。該湖位於約旦大裂谷的深處,這個大裂谷正是非洲板塊阿拉伯板塊的分界線。因此該地區發生地震的機率非常頻繁。在過去火山的活動也很活躍,這由加利利海地區擁有豐富的玄武岩和其他火成岩的地質構造可以證明。

加利利海是由北邊黑門山的融雪注入約旦河供水,但注入的水量尚不足流出的一半,其他水源則來自湖底和岸邊的溫泉(附近有熱泉),因此是一個有進有出的流動湖泊。

由於加利利海四面環山,像一個「碗」形的湖泊,從北邊戈蘭高地與黑門山南下的冷流,經常在加利利海入口與暖流相會。當風力在「碗」中互相撞擊,就會立刻產生暴風。

加利利海的天氣晴朗時海面平靜如鏡,景色怡人,湖光山色。但其氣候可是瞬息萬變,而且變幻莫測。時常在前一分鐘還是晴空萬里,湖面一片寧靜,後一分鐘卻是暴雨狂風,掀起驚濤駭浪。對當地的漁民來說,它的無法預測及掌握的風暴是出名的可怕。

對於一輩子在加利利海靠討海為生而經驗老道的漁民來說,加利利海突來的暴風是他們最大的挑戰。即便是討海老手,當他們在海上突然碰上了臨時的狂風暴雨,都會使他們束手無策的。若能事前預知將有暴風來臨,他們是絕對不會出海的。

因為加利利海的風暴是地形的緣故所形成,所以經常是無法預知的。在古代航海技術不佳,尤其是以色列民族的祖先是游牧民族,對海總不懷好感。當捕魚人被風浪捲走,就會說是被魔鬼帶到牠們的巢穴。

用氣候詭譎的加利利海來描述人生是非常恰當的。有時風平浪靜,有時波濤洶湧,給人的感覺:不穩定、多變化、無法預測。我們的人生不就是這樣!有時順利平安,有時狂風暴雨,有時環境叫人感覺一切好像都絕望了,如同世界末日來臨!

但是如果人生似海,大家總是希望自己能一生都過著風平浪靜的生活。可是這世界豈有無波濤的海洋?雖然加利利海時常有風暴,但是它是活水(北進南出),不是死水。相較之下,其南邊的「死海」就沒有風暴,水面總是平靜無浪的,不像加利利海時常狂風暴雨。

由此我們可看出基督徒在世間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選擇:

A.「死海式的人生:「死海」雖然風平浪靜,但從古至今,很少人在「死海」附近居住;雖然「死海」今日已成為觀光景點,但由於氣候炎熱(平均氣溫為攝氏五十度以上),因此人們不願在此久留。又由於「死海」海水所含鹽分比其他海洋的水多出五、六倍,因此魚類完全無法在此孳生,由河裏游入的魚類,大概在十五分鐘內就會死亡。

這種「死海式」的人生型態看來生活平穩,但是它們的生命永遠只有接受而不付出(只流入不流出),生活中沒有任何操練,心中無活潑的生命(海中無生物)。雖然「死海」南北比加利利海長70公里(好像生命活的更久且外在條件更好),但這種人生有何價值和意義?

B.「加利利海式的人生:「加利利海式」的人生是有接受、有分享、有付出(有流入也有流出),雖然生活中時常充滿風暴、操練,但是生命是豐富的。

據說在「加利利海」中就有一百多種的魚類。正因為魚產量相當的豐富,而聞名於當時的羅馬帝國,因而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定居,並在此從事漁業,使當地周圍充滿了朝氣、生機。「加利利海」因此使周邊漁民充滿了無限的期待與商機。

人們願意從他身邊經過,甚至定居,因為它能使周圍的人得到益處。一個有基督豐盛生命的基督徒正如同能提供生命繁衍的大海。一個基督徒應該過著「加利利海式的人生,雖然必需經常在風暴中接受操練,然而卻可以在豐富自己的生命情況下,也叫下一代因我們而得著更豐盛的生命。

耶穌不是先平靜風浪才來找門徒,而是踏著風浪隨門徒後面而來,祂不也是經歷了人類的苦難風暴,在風暴中賜福給人類!

                

三、「海面」與「水面」

使彼得沈入水中的原因,我們通常解釋為:「沒信心」、「眼睛看環境」、「被環境的風浪嚇到」。這是因為我們總被(太14:30經文記載:「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影響。但其實那只是次因,而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在黑夜裡最叫門徒害怕的是什麼?狂風?黑暗?翻船?都不是,而是因為對主認識不夠清楚,把來幫助他們的耶穌當成鬼怪。

(太 14:26):「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

(太 14:27~28):「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彼得說:「主,『如果』是你……。」

當耶穌都清楚表明身份後,彼得還是半信半疑的說:「主,『如果』是你……」。這表示彼得對耶穌尚未有清楚的認識。一個對自己所敬拜的神都不認識的人怎能從神祈求支取力量?同理,一個基督徒如果不是真正認識神,他也很難求得從神來的真正能力去戰勝險惡的環境。

因為彼得對耶穌的認識不夠清楚,所以彼得走「水面」並非真正得著耶穌的能力。因此,當他「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

除了路加福音書沒有記載耶穌走『海面』以外,其他三卷福音書都有記載。而且作者都是寫到耶穌「在『海面』上走」:

 (太十四25):「夜裡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裡去。

 (可六49):「但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以為是鬼怪,就喊叫起來;

(約六19):「門徒搖櫓,約行了十里多路,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漸漸近了船,他們就害怕。

馬太在此還特別強調:「耶穌是在『海面』上走」(on the sea「」希臘文是thalassa);而彼得向主所求的是:「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on the water「水」希臘文是hudor)到你那裡去。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

為何馬太在此要做這樣的區別呢?『海面』和『水面』從文字或是物理意義上來看不都是一樣的嗎?

但是馬太在此要強調的是:「耶穌腳下所踩的」和「彼得腳下所踩的」是完全不一樣的。耶穌的能力是可以征服整個加利利海,而彼得所求的只是克服他腳下區區的那片水。 因為彼得對耶穌的認識不夠,所以他所求的只是眼前、腳下的東西。這也是彼得「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的主要原因。因為彼得並未真正得著耶穌征服整個「加利利海」的能力。

當一個基督徒對耶穌的認識不夠時,一生向神所求的都是眼前、腳下的東西;所以一生中只求一己之私,都在名利、富貴、權勢之間打轉,完全看不到神那更豐富的恩典和浩大的能力。這樣的祈求是無法得著可以對付惡劣環境風浪的能力。

有時候許多基督徒會令我們十分感慨,為何他們向神所求的總是那麼表象?總是那麼膚淺?所求的總是只專注在今生的物質、財富上?這些東西不重要嗎?但不能窮其一生只求這些。這和未信耶穌的人有什麼兩樣?

有一次彼得和約翰上聖殿遇到一個生來是瘸腿的,那人就留意看他們,指望得著什麼。彼得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徒三5~6)。這意思不是說基督徒都不需要金、銀。而是,信耶穌不是一生只祈求耶穌給我們金、銀,而是更重要的要有行走(行道)的能力。

《馬可福音》二章9節,耶穌在文士面前說:「或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行走』;那一樣容易呢?」。不論是文士也好,癱子也好,因為他們不認識耶穌,所以來找耶穌只求身體得醫治,不知道耶穌具有赦罪的權柄,是能叫人罪得赦免有進入天國的福氣。

這些耶穌的門徒「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裏還是愚頑對於神的能力認識不夠,只看到耶穌叫五千吃飽還剩12藍的豐盛恩典和能力。不知道耶穌的能力是可以將風浪踩在腳下,叫風浪止息。

一個基督徒若要戰勝苦難環境,一定要對神的大能有清楚認識,切勿一生只祈求眼前、腳下屬肉體的福氣,更應該祈求從上頭來的屬靈,如同征服「加利利海」的能力。

其實彼得在下水以前,並沒有真正解決他對耶穌認識的問題。因此,「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一個基督徒若想要決志服事主、跟隨主,並不是讀讀神學院或具有一股熱情就好。如果沒有解決對神能力的清楚認識,那是很危險的,是會因害怕被而環境吞沒。「看環境」、「心中害怕」這都只是導火線。「黑暗的環境」、「狂風巨浪」在彼得還未下水以前早已存在。叫我們失敗的真正原因是我們對神能力的不瞭解,沒有牢牢抓住神的應許和能力。

今天世界上其實也有很多人很尊敬耶穌,被耶穌的慈悲憐憫、愛心所感動。但是在他們心目中,耶穌不過是個世上的偉人之一。因為他們認為耶穌懂得群眾心理學,所以能使人因為祂的開導放下心中重擔而病得醫治。如果一個基督徒也像外邦人一樣對耶穌如此這般的認識,那是很悲哀的。

四、一個飄搖的國度

《馬太福音》十四章22節記載,耶穌要催門徒上船先渡到對岸(就是「伯賽大」)?《約翰福音》六章15節說明了原因:「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耶穌捨棄眾人要擁戴他為王的國度,卻藉著行走海面來展示祂是真正國度的君王,因為連眾人所害怕的風浪,都被祂踐踏在腳下,這顯示祂是宇宙的掌管者。

耶穌捨棄一個五千人的國度(當時分餅男丁有五千人),走海面去尋找並建立一個船上只有12人的小國度。這是耶穌當時建立的國度。從人的角度來看,那只是一個小的可憐的國度,只是一艘在海上飄搖的小船和船上幾個沒什麼學識、社會地位的漁夫、平凡百姓(當初叫做使徒),而且那艘飄搖的小船隨時都有可能被狂風暴雨所吞噬。

如果當初我們站在耶穌所在的岸上位置,遠遠眺望這艘在浩大的加利利海中隨波浪載浮載沈的小船,我們真的會替他們捏一把冷汗,這艘小船是否會被下一波巨浪給吞噬掉?正如今日我們也常常擔憂我們的信仰會不會在下一波世界風暴中被吞吃掉?

 不要以为信徒就有属灵的洞察力,非信徒就是瞎眼的,真正的分界线并没有这么简单耶穌走海面的故事要告訴我們,「船隻的大小」、「船身的堅固」、「人數的多寡」、「風浪的凶猛」都不是問題,重點是我們是否真正認識或依靠那位掌管宇宙萬物真神的大能,而將我們的生命交託在祂的手上?一個有真神同在的教會,雖然開始在世人眼裡看為是一個飄搖的國度,但有一天他一定會壯大。誰能料到當初在船上僅十二人的一個小國度,今日竟然開展成為具有幾億人口的巨大國度。

今天我們該做什麼事呢?《馬太福音》十四章23節記載:到了「晚上」(希臘原文寫:「傍晚」),十四章24節說:「船在海中」(希臘原文寫:「船離岸已有『司塔得』」(stadion)約600呎或185公尺)。

《馬太福音》十四章25節記載:門徒搖櫓到四更天(約凌晨三~六點,天將破曉時),才走了十里路 (約五公里)(希臘原文寫:「二十五或三十哩」)(約六19),可見當時逆風的風勢有多強勁。其實當時在船上的門徒中有許多人是有豐富經驗的漁夫,他們可以在傍晚開始見風勢甚強時就調頭回岸。但是船上所有的門徒齊心一意,沒有任何一人提出回頭的建議。只因耶穌一句話:「先渡到那邊去」(太十四22)。全船的人就同心一意,即便冒著沈船的危險,也要達成任務。

一個飄搖的國度要能茁壯成長,一定是要順服在主的吩咐之下。歷史的事實告訴我們,雖然這群主的門徒有時還是很小信、很軟弱,但是因著他們單純的信心,神還是不斷使他們成長茁壯,即便他們的信仰還有很多缺點,主仍然耐性等他們長大成熟。

五、結論

這個故事的結尾在《約翰福音》六章21節有一段很特別要提醒我們的記載:「門徒就喜歡接他上船,船『立時』到了他們所要去的地方。

門徒從「傍晚」時分搖櫓到四更天(約凌晨三~六點,天將破曉時),才走了十里路 (約五公里)。沒想到當門徒喜歡接耶穌上船後,船『立時』到了他們所要去的地方。是耶穌上船後為了讓自己迅速到達對岸而行了神蹟嗎?從耶穌從來未曾為自己行過神蹟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性不高。

約翰所要強調的是一艘「有耶穌同行」的船隻,會在不知不覺中『立時』就走到目的地。我們的人生不也是這樣嗎?當耶穌與我們同行,同在一艘船上時,再多的艱難、患難、痛苦、悲傷的感覺會『立時』就過去了。

約翰勉勵我們,一個有耶穌同行的人生無論遇見再大的風暴,只要耶穌還在我們的船上,一切困苦、煎熬都會『立時』就過去了。

 

                  陳以熙 2019/11/01 於台中家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