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甘霖的帳戶下來了! 詳情請點擊這裡

教義是桶箍 還是緊箍咒 談它的必要性

Content Format: 
Authors: 
Tags: 
Date recorded: 
2018.06.19
Place recorded: 
Taipei

 

教義是桶箍 還是緊箍咒 談它的必要性  

 

教義

在宗教及比較宗教學中,教義(Dogma),又譯為定理、信條、信理、教條、教理、定論,是一個或一組原則,被歸源至由某個權威所制定,被認為是絕對正確,不可爭辯的。它是一個意識型態或信仰體系的基礎部份,改變教義必然會影響整個信仰系統,造成在根本上的典範改變,或是可能造成意識型態本身的改變。對於教義的確信,會影響到其信徒對於世界的理解及解釋,影響其行為,教義也可能成為的信仰團體的桶箍或緊箍咒。

在宗教上,教義作為宗教中的最基本,是宗教行為(教儀)的內在根據,也是信仰團體的骨架,沒有教義就無法產生教儀及團體。但教義完全不能改變,完全依照其字面來理解及執行教義,這種形態的教義,通常被稱為教條,或教條主義(dogmatism)當然教條主義必定成為信仰的緊箍咒緊緊掐住不能翻身在神的救贖中式微最後被棄絕

早期基督教教義在教會歷史當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見,基督教教義的發展與教會歷史的發展是幾乎同步的。我們甚至可以大膽的說,教會的成長與成熟,絕大部分視乎教會對神話語啟示的認識。

 

神觀:父神、耶穌

當主耶穌開始闡明神國的道理也是依序繼承猶太人的宗教觀點因此耶穌明講「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馬太福音5:17-18)。

即便是初期的教父們也遵守信仰一位神就是創造天的的神他們知道一神論是教會和異教的分界線基督徒認為神是萬物的創造者除祂以外不拜別的神。若從猶太人信仰的觀點,只要繼承原有的信仰就不會有太大的爭議。(徒6:14)正說明當時一些人恐懼改變摩西交給我們的規條,因此使徒在當下一直所談 也是自古以來先知所談的:「基督今已顯明了」。這從他們列祖所敬拜的神,而耶穌基督以神的兒子呈現。

在宣教初期他們最大的課題是如和介紹耶穌初期門徒宣告耶穌復活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徒2:23-242:3613:28-30) 繼承自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我們列祖的神,已經榮耀了他的僕人(或譯:兒子)耶穌;你們卻把他交付彼拉多。彼拉多定意要釋放他,你們竟在彼拉多面前棄絕了他。(徒3:13) 我們因信他的名,他的名便叫你們所看見所認識的這人健壯了;正是他所賜的信心,叫這人在你們眾人面前全然好了。(徒3:16)

這種父與子二和一的模式是教會宣道和崇拜的主題從保羅的書信中問候時候經常顯現的父與子的例句如:

羅1:3論到他兒子-我主耶穌基督。

林前1:3-4 從神我們的父並主耶穌基督

林後1:2 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

加1:3願恩惠、平安從父神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

弗1:2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

腓 1:2 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並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

西1:2 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並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

帖前1:1在父神和主耶穌基督裏的教會。願恩惠、平安歸與你們!

貼後1:2在神-我們的父與主耶穌基督裏的教會。

提前1:1-2 奉我們救主神和我們的盼望基督耶穌之命,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

         寫信給那因信主作我真兒子的提摩太。願恩惠、憐憫、平安從父神和

         我們主基督耶穌歸與你!

提後1:-2願恩惠、憐憫、平安從父神和我們主基督耶穌歸與你!

多1:4 願恩惠、平安從父神和我們的救主基督耶穌歸與你!

門1:3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

既便是西伯來書作者也是這樣用二和一的模式說明神既在古時藉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他兒子曉諭我們;又早已立他為承受萬有的,也曾藉他創造諸世界。(來1:1-2)

或雅各書作者(1:1) 作神和主耶穌基督僕人的雅各請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的安。

或著彼得(1:2-3) 就是照父神的先見被揀選,藉聖靈得成聖潔,以致順服耶穌基督,又蒙他血所灑的人。願恩惠、平安多多地加給你們。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他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

彼後(1:1-2) 作耶穌基督僕人和使徒的西門‧彼得寫信給那因我們的神和救主耶穌基督之義、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願恩惠、平安,因你們認識神和我們主耶穌,多多地加給你們。

約翰一書(1 – 3) 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

約翰-二書3 恩惠、憐憫、平安從父神和他兒子耶穌基督在真理和愛心上必常與我們同在!

猶大書1 耶穌基督的僕人,雅各的弟兄猶大,寫信給那被召、在父神裏蒙愛、為耶穌基督保守的人。

啟示錄(1-2) 約翰便將神的道和耶穌基督的見證,凡自己所看見的都證明出來。

二合一的模式簡單的說法就是神與耶穌做某一種程度(父子)的聯結直到二世紀末有時候是用二合一有時三合一的模式三合一的模式是加入聖靈聖經記載(太二十八19),是用「奉父子聖靈的名但在三世紀裡經由教父反覆辯證蔚為風潮成為三一論的主軸更形成今日基督教的教義

描述父聖靈三者的輪廓當然這些互相不同的論述各個教父顯然有不同的主張如何去正確描述非本文之主題但三合一 或三位一體或其他的描述顯然父聖靈已成為大家釐清的目標

從歷史的經輪不難發現耶穌是神的兒子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也儼然成為人纇的盼望基督教興起耶穌成為桶箍」,把失散的人聚集起來沒有盼望的人因著耶穌有著活潑的盼望耶穌所興起的盼望成為信仰上的洪流成為活泉
 

洗禮

開始施洗約翰傳悔改的洗天國近了 你們應當悔改(太3:2) 於是人們出來承認自己的罪並在約旦河受洗(太3:6-7)耶穌來到約旦河也接受了洗(3:16)這是四福音所能看到的經節即便耶穌與尼哥底母談重生(約3:3)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就不能進入神的國。初期門徒跟隨洗禮並不是常規,正如耶穌說盡諸般的義(或做禮)只能看為儀式

直到五旬節聖靈降臨彼得告訴眾人 神已立主為基督並要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就必領受聖靈(37-38)初期信徒經過洗禮為進入教會的必要儀式彼得認為洗禮只求在神面前有無虧欠的良心(彼前3:21)但保羅在將洗禮看成基督為救贖而死的意義而且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復活的形狀與他聯合(羅6:3-6)也就是披帶基督了(加3:27)。披帶基督形成基督徒最大意願,志願被「桶箍」,圈住那些被感召的人,深信「信而受洗必然得救」。(可6:16)

因此洗禮為初期教會普遍的準則到了第二世紀嬰孩受洗也相當普遍即使許多教父認為嬰孩應還沒有罪行不會犯罪但嬰孩受洗在當時也是相當的盛行

 

聖餐禮

聖餐是基督徒的重要禮儀基督徒認為,聖餐的直接根據來自新約聖經。聖經中記載,耶穌基督在被釘十字架上死的晚上,與十二門徒共進逾越節晚餐。

在基督教會建立之後,舉辦聖餐禮逐漸制度化。根據聖經的記載,哥林多教會在領聖餐時的態度不夠嚴謹,使徒保羅立即加以糾正(林前11:17-34)。

天主教將聖餐稱為聖體聖事,並相信無酵餅和葡萄酒在神父祝聖時化成基督的體血(神學術語中稱之為「變體」,Transsubstantiation)。基督新教徒一般不認同此觀點 當然 各家都有各家的說法靈化說變質說像徵說等爭執不下大部分使用無酵餅但東正教堅持用有酵餅。東正教徒稱這種儀式為稱為「事奉聖禮」∕「神聖禮儀」。在聖餐禮等儀式上,東正教不與其他基督宗派共融,並且認為,他們進行這些儀式的方式是由使徒傳承下來的,是最純正的。

從新約聖經對聖餐的教導,可歸納出重要的意義:

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路22:19f) “主拿起餅來祝謝,擘開遞給門徒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 保羅強調主祝謝了餅與酒後,都重複說明我們如此行事為了紀念主。(林前11:24 -25)

耶穌在聖餐體中的話語成為基督徒的共勉這種的激勵行成桶箍」,使更多的基督徒自覺使命開疆闢土甚至犧牲生命猶如一粒麥子落地犧牲了但卻也開拓基督徒更廣闊的疆域

 

因信稱義

使徒開始也以耶路撒冷作為生活的區,與原有的信仰環境不脫鉤。無論是猶太節日,平常也以聖殿一旁的所羅門廊為宣教中心。與猶太教有所區別的是認罪洗禮與求聖靈(靈言),其餘猶太人所遵行的割禮或節慶依然是信徒樂意執行的典禮。

但習以為常的宗教儀式落在外邦人身上,確有難以順從之困擾尤其割禮從出生猶太人接受割禮視為正常但一但外邦人進到新的宗教領域第一個儀式割禮則引起爭議接受割禮的人必須忍受多日肉體的傷痛更有數日生活之不便 羅馬皇帝哈德仁(Hardrian 約A.D. 130)禁止割禮原因是希臘人崇拜身體美學把割禮當成毀傷這種禁令引發巴柯巴之亂

因此,對於割禮引起的爭端也只能上耶路撒冷讓使徒和長老尋求最後的裁決彼得稱割禮為我們祖宗不能負的放在門徒的頸項上我們得救是因主的恩(徒15:10-11)雅各也說叫餘剩的人,就是凡稱為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尋求主。 這話是從創世以來顯明這事的主說的。「所以據我的意見,不可難為那歸服神的外邦人;吩咐他們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 (徒15:17-20)

在初期的基督教,「因信稱義的道理只是將傳統的做法做一切割避免將將繼續留給外邦人但保羅在傳道上不因耶路撒冷的會議守律法之事就平息加拉太書第三章,一開始就質問信徒,你們受了聖靈,是因行律法呢?是因聽信福音呢?你們既靠聖靈入門,如今還靠肉身成全麼?」所肉身成全指靠肉身受割禮成全。更以亞伯拉罕稱義,是因信不是因行為,不是因行割禮(羅2:28-29)來反擊雅各書所寫的人信心無行為是死的(雅2:17)。這再次證明保羅已把割禮看作是守律法的代表來說的,他看出因信稱義為福音的主軸人因信耶穌基督而蒙神的恩典因耶穌基督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羅3:22-24)

無從了解雅各在第一次耶路撒冷會議所主張的:「所以據我的意見,不可難為那歸服神的外邦人;吩咐他們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徒15:17-20) 在主後62年所寫的雅各書反而背其道而行在雅各書主張:「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2:14) 並用亞伯拉罕為例說 :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把他兒子以撒獻在壇上,豈不是因行為稱義嗎?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行為才得成全。這就應驗經上所說:「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他又得稱為神的朋友。這樣看來,人稱義是因行為,不是單因信。更用強烈的語氣說: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2:26)

明顯的,保羅的傳道旅行愈走愈離開耶路撒冷的中心一個沒有割禮的新的教義產生,「因信稱義成為新信仰的桶箍」,成為信仰從父神和我們的救主基督耶穌的新興民族其勢力從的中海東邊往地中海北邊南邊如大火燎原燒到的中海西邊短短時間內整個地中海都是基督教的天下

而以雅各為首的傳統的使徒們及所帶領信徒,反而不堪希臘化的信仰」,有些甚至由回到更傳統的猶太教最後傳統「割禮的規矩,反成為緊箍咒緊緊掐住信仰終於式微

 

馬丁路德

中世紀神學受到亞里世多德及希臘哲學的影響,違背了聖經的教導,使福音的真理被蒙蔽遮蓋。當時的天主教認為要做好事才能得救,制定出許多得救得贖的律法,並認為修士與神父等聖職人,比較接近神容易得救無視聖殿中的幔子從上到下列為兩半(太27:51)一條人與神之間又新又活路已被開啟(來10:20),但天主教的教宗因私利與爭權之下又將這條路關起

馬丁路德的修道生活一直掙扎在苦修與贖罪之中,盼望得到神的赦免。1510年至1511年間,馬丁路德探訪羅馬,企圖從這個宗教的中心得著真正的平安,然而神職人員的奢華與腐敗,只是讓他更加的失望。正當他在羅馬,虔誠的跪爬耶穌曾經走過的木階,盼望脫離煉獄的苦刑時,聖經的話對他發出亮光:「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句話成為他一生信仰努力的目標。馬丁路德發現,人的得救並非倚靠行為,乃是藉著信神的話,並信基督為我們所成就的一切。從前因信稱義是棄絕律法的行為今日因信稱義是蒙耶穌的憐憫

儘管馬丁路德為主所用,結束了長達一千年的黑暗時期。然而他的為人和其改革運動一樣有其缺陷,且留下了許多爭議。其改教運動再從天主較分裂出更多基督教的教派,教義是桶箍」、還是緊箍咒」,目前看不出結論但分裂出來的基督教 無論是人數氣勢似乎力衰基督徒的行為已遠離聖經的教訓。如直接或間接的鼓勵同性戀或參雜與巫術的迷信或連最基本使徒的教訓禁戒祭偶像及血的食物也成為日常飲食憂心的人認為是走到另一極端該返回聖經的原點

 

結語

我們今天所承繼的正統基督教信仰教義,是經過一段漫長歷史的演變而來的。教義的適切是要忠于聖經,要回應時代,但更要服事和了解她的會眾,而不能過分被傳統觀念所緊箍是一個與基督教的未來息息相關。

一個曾經與神直接面對面(出24)受教直到面發光的摩西(出34)或如保羅在三層天與主直接接觸(林後12:1-4)聽見隱密言語才有辦法洞悉神救贖的計劃。惟這樣的人是否已在歷代中出現,而被接納?近年來,基督教信仰對普世人權思想最重要貢獻應該是「認同他者」的神學理念。他們主張,如果我們不能從不同於我們的人身上體認到他們的獨特認同與價值,這種堅持將導致對他人的傷害、壓制、囚禁、扭曲或貶抑。

同樣的,「排斥他者」依舊是存在的,「排斥他者」心態只有陷入永無止盡的暴力漩渦;相對的,「擁抱他者」的神學則帶來醫治與和好。「排斥他者」中最缺乏的就是「合一」和「寬容」的精神,「合一」是以多數人的看法為準,或著是尋求神的憐憫。但又如何定義其中真正的真理?當寬容與為從前一次交付的真道竭力爭辯(猶3)相遇時,卻徒呼負負,教義是「桶箍」,還是「緊箍咒」?又是一場爭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