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壇 - 約但河東兩支派半的故事
Primary tabs
證壇 - 約但河東兩支派半的故事
【經文】(民三十二1~33);(書十一12~23;二十二1~34)(《和合本》)
一、前言
對一般人而言,「信仰」原本只是一個「抽象名詞」;但是我們卻發現有些基督徒將信仰活生生的從他的生命和身上「具體」地流露出來,讓人們可以用眼睛實實在在地看得到,而且是那麼的真實無偽。
基督耶穌就是這樣的一個最佳範例。祂雖貴為天上真神之身份,卻將原本肉眼無法看見的神的形像「公義」、「慈愛」、「憐憫」、「信實」、「聖潔」,具具體體的展現在祂的肉身上。毫無矯柔造作,而且是如此的真實可見。以致連和祂長期天天生活在一起的門徒都無法相信祂就是從天降下,道成肉身的 神。
「證壇」這個差一點引起以色列人內戰的歷史故事要教導我們,何謂「真實的信仰」?「真實的信仰」該如何在生活中具體的表現出來?今天許多基督徒無論是教會或父母或主日學老師們總是用心良苦、處心積慮、想盡辦法要讓後輩子孫的信仰能夠綿延不斷。然而,他們卻常常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錯了!
有時「歷史的教訓」雖然過了幾千年,仍然是那麼鮮明清晰,歷歷在目,但人們卻依然一再重蹈覆轍,這是令人十分遺憾並疑惑的一件事:「為什麼人們總是學不會『歷史的教訓』」?
冀望「證壇」這個歷史故事能再次喚起我們在信仰上的覺醒,並從這個歷史教訓重新去思索何謂「真實的信仰」!
二、故事始末
當約書亞帶領百姓要從約但河東岸渡過約但河去攻佔約但河西岸的「應許之地」時,「流便支派」和「迦得支派」的子孫因為牲畜極其眾多;他們看見「雅謝地」和「基列地」草地繁茂可作為牲畜牧放之地,(※註:「雅謝地」在「基列地」的下方與上方的「巴珊地」同屬約但河東邊的土地。因為這個地區有火山的緣故,所以土壤是黑色,因此這塊地既是肥沃又是草地茂盛的好土地。由於「基列地」的區域較大,所以此地區大都以「基列地」來通稱)就來見摩西和祭司以利亞撒並會眾的首領,表示因為他們的牲畜極多,希望能讓他們留在以色列會眾先前在約但河東邊所攻取之地,就是「雅謝地」和「基列地」。把這些地給他們作為基業,不要領他們過約但河(民三十二1~5)。
摩西很生氣的對「迦得支派」和「流便支派」的子孫說:「難道你們的弟兄去打仗,你們竟坐在這裡嗎?並責備他們,你們為何使以色列人灰心喪膽、不過去進入『耶和華所賜給你們的那地』呢?」(民三十二6~7)
摩西還警告他們,當時他打發探子去窺探迦南地回來時,十個探子使以色列人灰心喪膽,不進入「耶和華所賜給他們的地」。結果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使他們在曠野飄流了四十年,直到在耶和華眼前行惡的那一代人都被消滅(民三十二8~13)。
摩西又說,如果你們接續先祖的作為,使以色列人灰心喪膽、不過去進入『耶和華所賜給你們的那地』,耶和華就會把以色列人撇在曠野,你們會使這百姓全部滅亡(民三十二14~15)。摩西的意思是在警告他們說,如果你們這樣做,你們將承擔一切可怕的後果!
「迦得支派」和「流便支派」這兩支派的人就立刻挨近摩西做了兩項重大承諾:
1. 我們只為「牲畜壘圈,為婦人孩子造城」,然後我們不會回家,我們會帶著兵器行在以色列人的前頭,過約旦河和他們一起征戰,好把他們領到他們的地方。直等到以色列人各承受自己的產業(民三十二16~18)。
2. 我們不會和他們在「約但河西」同受產業,因為我們的產業是坐落在「約但河東」(民三十二19)。
摩西這才平復下來對他們說:「你們若這樣行,在耶和華面前帶著兵器出去打仗,所有帶兵器的人都要在耶和華面前過約但河,等到趕出祂的仇敵,等那地被耶和華制伏了,然後你們就可以回來,向耶和華和以色列才算為無罪,這地(約但河東邊)也必在耶和華面前歸你們為業。」(民三十二20~22)
「迦得支派」和「流便支派」這兩支派的子孫同意摩西的話說:「我們的妻子、孩子、羊群,和所有的牲畜都要留在基列的各城。但我們的僕人,凡帶兵器的,都要照我主所說的話,在耶和華面前過去打仗。」(民三十二26~27)
摩西怕這兩支派的人在事後耍賴反悔,就囑咐祭司以利亞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並以色列眾支派的族長,說:「如果『迦得支派』的子孫和『流便支派』的子孫,凡帶兵器在耶和華面前去打仗的,若與你們一同過約但河,那地被你們制伏了,你們就要把『基列地』給他們為業。倘若他們不帶兵器和你們一同過去,就要在『迦南地』你們中間得產業」(民三十二28~29)。
「迦得支派」和「流便支派」的子孫回答說:「耶和華怎樣吩咐僕人,僕人就怎樣行。我們要帶兵器,在耶和華面前過去,進入迦南地,只是約但河東邊、我們所得為業之地仍歸我們」(民三十二31~32)。
摩西就將亞摩利王西宏的國和巴珊王噩的國,連那地和周圍的城邑,都給了「迦得支派」的子孫和「流便支派」的子孫,並約瑟的兒子「瑪拿西半個支派」的子孫(民三十二33)。
過了這事之後,耶和華怎樣吩咐他僕人摩西,摩西就照樣吩咐約書亞,約書亞也照樣行。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約書亞沒有一件懈怠不行的。約書亞奪了那全地,就是山地、一帶南地、歌珊全地、高原、亞拉巴、以色列的山地,和山下的高原。(書十一15~16)
約書亞和這諸王爭戰了許多年日(大約5~7年),約書亞照著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一切話奪了那全地,就按著以色列支派的宗族將地分給他們為業。於是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書十一16~23)
當戰事結束國中太平,「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便準備整軍返鄉。但是到了靠近約但河的一帶「迦南地」,就在約但河(約但河西岸)那裡築了一座壇;那壇「看著高大」。以色列人「全會眾」一聽見「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在靠近約但河邊「迦南地」屬以色列人的那邊築了一座壇,立刻就聚集在示羅(※註:因為當時會幕設立在示羅),要上去攻打他們。(書二十二9~12)。
但以色列人也很謹慎,先打發祭司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和十個首領就是以色列每支派的一個首領都是以色列軍中的統領,往「基列地」去見「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向他們興師問罪(書二十二13~15)。
他們到了「基列地」,見「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就對他們說:「耶和華全會眾這樣說,你們今日為自己築一座壇,悖逆了耶和華,轉去不跟從耶和華,干犯以色列的神,這犯的是什麼罪呢?從前「拜毘珥」的罪孽還算小嗎?雖然瘟疫臨到耶和華的會眾,到今日我們還沒有洗淨這罪。你們今日竟轉去不跟從耶和華嗎?你們今日既悖逆耶和華,明日他必向以色列全會眾發怒(書二十二16~18)。(※註:這是《民數記》二十五章的故事,以色列百姓正要進入迦南地之前,在什亭與摩押女子行淫亂,還跪拜她們的神「巴力毘珥」,這事件造成耶和華震怒而降下瘟疫,有二萬四千人因此而死亡。)
如果你們嫌所得為業之地不潔淨,仍然可以過到「耶和華之地」,就是「耶和華的帳幕所住之地」,在我們中間得地業。只是不可悖逆耶和華,也不可得罪我們,在耶和華─我們神的壇以外為自己築壇。從前謝拉的曾孫亞干豈不是在那當滅的物上犯了罪,就有忿怒臨到以色列全會眾嗎?那人在所犯的罪中不獨一人死亡。」(書二十二19~20)。
(※註:這是《約書亞記》六、七章的故事,耶和華吩咐百姓在攻下「耶利哥城」後,要將這城和所有的都毀滅。但是謝拉的曾孫亞干卻偷藏了當滅之物,致使百姓在攻打下一座城「艾城」時失敗,有36人被擊殺。)
於是「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回答以色列軍中的統領說:「大能者神耶和華!大能者神耶和華!祂是知道的!以色列人也必知道!我們若有悖逆的意思,或是干犯耶和華為自己築壇,要轉去不跟從耶和華,或是要將燔祭、素祭、平安祭獻在壇上,願耶和華親自討我們的罪。」(書二十二21~23)
他們又說:「我們行這事並非無故,是特意做的,就是恐怕日後你們的子孫對我們的子孫說:你們與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有何關涉呢?因為耶和華把約但河定為我們和你們這流便人、迦得人的交界,你們『與耶和華無分』了。這樣,你們的子孫就使我們的子孫『不再敬畏耶和華』了。」(書二十二24~25)
所以,不如為自己築一座壇,不是為獻燔祭,也不是為獻別的祭,乃是為你我中間和你我後人中間『作證據』,好叫我們也在耶和華面前獻燔祭、平安祭,和別的祭來事奉他,免得你們的子孫日後對我們的子孫說,『你們與耶和華無分』了。」(書二十二26~27)
又說:「日後你們的子孫若對我們的子孫這樣說,『你們與耶和華無分』了』我們就可以回答說,你們看我們列祖所築的壇是『耶和華壇的樣式』;這並不是為獻燔祭,也不是為獻別的祭,乃是為作你我中間的證據。我們在耶和華─我們神帳幕前的壇以外,另築一座壇,為獻燔祭、素祭,和別的祭,悖逆耶和華,今日轉去不跟從他,我們斷沒有這個意思。」(書二十二28~29)
祭司非尼哈與會中的首領,就是與他同來以色列軍中的統領,聽見「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人」所說的話,就都以為美(※註:「都以為美」這句話的希伯來原文直譯是:「在他們的眼中就認為是做得好的」)。祭司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對「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人」說:「今日我們知道耶和華在我們中間,因為你們沒有向他犯了這罪。現在你們救以色列人脫離耶和華的手了。」(書二十二30~31)
祭司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與眾首領就離了「流便人」、「迦得人」,從「基列地」回往「迦南地」,到了以色列人那裡,便將這事回報他們。以色列人以這事為美,就稱頌神,不再提上去攻打流便人、迦得人、毀壞他們所住的地了。「流便人」、「迦得人」就給這壇起名叫「證壇」,意思說:「這壇在我們中間證明耶和華是 神。」(書二十二32~34)。其實,(書二十二34)在希伯來聖經原文中沒有「證壇」這兩字。只說:「流便子孫和迦得子孫為這壇起名,因它在我們中間作證,耶和華是 神」。
三、河東支派(2支派半)的想法
「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為何要建造「證壇」?其目的是免得約但河西9支派半的人在經年累月之後對他們的子孫說:「你們與耶和華無分了」(書二十二27)。
什麼是「與耶和華無分」?就是對他們的子孫而言「耶和華這裡沒有你們的分」(※註:「這個『分』可以是指:「領土」、「食物」、「戰利品」、「財產」或「從神而來的獎賞」)。這對當時「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來說是一件多可怕的事!基本上「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在這個點上的想法倒是令我們佩服並值得學習的。
對今天的基督徒來說,這也是一個很寶貴的想法,就是讓自己的子子孫孫「永遠屬於耶和華的一份子」。換句話來說就是讓自己的子子孫孫能夠「永遠留在基督的恩典裡有屬天的福份」。能夠「事奉神」、「敬拜神」、「敬畏神」,行神眼中看為正直的事。
許多父母親在孩子年紀還小(有些甚至還未初生)的時候就為他們儲備「教育基金」、「留學基金」、「房子」、「存款」,甚至還有人連未出生的孫子們,都已經為他們預備了用不盡的產業。如果這些世上的財物在我們能力可及的範圍內去做,當然也算是很好的規劃。
但是一個基督徒家庭或一間教會,除了為下一代考量這些物質生活之所需以外,是否還想到應該也當為下一代留下「永不朽壞的產業」,或說是永遠「與基督有分」的福氣?讓子子孫孫在未來一生的日子裡都能夠「永遠留在基督的恩典裡」!
耶和華經常跟以色列人這麼自稱:「我是你們祖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這是一句很經典又讓人很感動的自稱。神為何願意將祂的名字前面冠上「『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這清楚說明了『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祖孫三代的信仰一脈相傳。無論他們在世上的財產或多或少,但是他們的信仰一直都是傳承在「耶和華的分內」。
四、河西支派(9支派半)的觀念
從《約書亞記》中人物的對話我們可以發現,河西支派的觀念與行動是有三點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效法:
1. 全會眾「不沉默」
在(書二十二12~20)短短9節中「全會眾」一共被提及有5次之多。雖然河西眾支派的代表過到「基列地」去談判,但是代表們仍然說:「耶和華『全會眾』這樣說…」。
河西眾支派「全會眾毫不沉默」,眾志成城為維護真理的團結一心,實在叫人看了感動。如果在一間教會中,堅持維護真理的人越多,對罪惡的抵擋能力就會越強大,這間教會維持興旺的時間就會越久。
歷史上許多教會的沒落或衰亡,大都不是多數信徒不懂「是非善惡」,而是多數信徒對於教會中所發生「不公不義」的事「保持沉默」。所以有人說:「沉默,是一座掩護罪惡的高牆」。「沉默的多數,他們不自覺地放縱邪惡,使邪惡為所欲為」。但要知道,每一次對作惡的人保持沉默,都是在減低那些惡人做惡的成本。雖然有人不願承認,但不可否認的一句事實的話就是:「『沉默』是邪惡的最佳幫兇」。
猶大國的血腥亡國史告訴我們,猶大國亡國前的徵兆是什麼呢?以西結先知痛心的轉述神向他啟示的話:「我在他們中間尋找一人重修牆垣,在我面前為這國站在破口防堵,使我不滅絕這國,『卻找不著一個』」(結二十二30)。「卻找不著一個人!」真是叫人心酸又悲痛的一句話。難道猶大國在亡國前的許多行惡都沒人發現嗎?但是連想要找一個不保持緘默「站在破口防堵」的人都找不到!
所以一個基督徒絕對不可說,我把我自己的信仰顧好就好了,不要去批評教會偏離真道的混亂現象。這樣會得罪人,也會傷了教會中大家的和氣。神教會的事神自己會出手。
是的!神是自己會出手。然而猶大國慘痛的亡國歷史教訓告訴我們,當神自己出手的時候就是「滅絕這國」。河西眾支派的百姓從「什亭事件」和「亞干事件」清楚明白這件事是關乎全體百姓的事。因為「那人在所犯的罪中不獨一人死亡」。
今天教會如果「為了追求和睦」,而「對罪惡保持沉默」,甚至「包庇邪惡」。是的!教會將會是一團和氣,和樂融融。但是神一定會離開這樣的教會,這教會就算不解散,最後也將會成為一個沒有神同在的「社團組織」而已。
2. 全會眾「一聽見」
(書二十二12)記載:「全會眾『一聽見』,就聚集在示羅,要上去攻打他們」。「全會眾一聽見」表示河西眾支派的全體百姓對罪惡具有「高警覺性」和「高靈敏度」。這是一個健康的屬靈團體讓我們看見的表現與反應。
河西眾支派的全會眾除了團結一致以外,他們表現出一個健康的信仰狀況該有的反應。就是對罪惡排斥的「高敏捷度」。這就如同一個健康的身體,當一有病毒或細菌入侵身體時,體內就會立刻啟動免疫系統產生抵抗和排毒的動作。
(王下十六10~11)記載,當猶大王亞哈斯上大馬色迎接亞述王時(因為亞述王為他攻打大馬色,將城攻取),在大馬色看見一座壇,就照壇的規模樣式作法畫了圖樣,送到祭司烏利亞那裏。祭司烏利亞就照著亞哈斯王從大馬色送來的圖樣,在亞哈斯王尚未從大馬色回來之先,就依照該圖樣築了一座壇。「當王從大馬色回來看見壇,就近前來,在壇上獻祭;燒燔祭、素祭、澆奠祭,將平安祭牲的血灑在壇上,又將耶和華面前的銅壇從耶和華殿和新壇的中間搬到新壇的北邊」(王下十六12~14)。
「亞哈斯王吩咐祭司烏利亞說:早晨的燔祭、晚上的素祭,王的燔祭、素祭,國內眾民的燔祭、素祭、奠祭都要燒在『大壇』上。燔祭牲和平安祭牲的血也要灑在這壇上,只是『銅壇』我要用以求問耶和華」(王下十六15)。《列王記下》十六章15節中亞哈斯王的意思就是說,以後「獻祭獻在『大壇』上給外邦神,若有什麼問題再來耶和華的『銅壇』求問」。這麼離譜的事情「祭司烏利亞就照著亞哈斯王所吩咐的行了。」(王下十六16)
有看到亞哈斯王身邊的其他祭司或臣子聽到國王做了這麼荒唐的事後產生任何反應?沒有,完全沒有,一個也沒有。這是一個國家(或教會)將要敗亡之前的前兆,也就是團體對於領導人違背神的罪惡已經完全「麻木不仁」了。
3. 信仰的「唯一性」
(書二十二19)記載:「你們所得為業之地,若嫌不潔淨,就可以過到耶和華之地,就是耶和華的帳幕所住之地,在我們中間得地業。只是不可悖逆耶和華,也不可得罪我們,在耶和華─我們神的壇以外為自己築壇。」
河西的眾支派聽到河東支派在約但河西岸築了一座「證壇」,完全不用考慮,也沒有商量餘地。就立刻「聚集在示羅,要上去攻打他們」(書二十二12)。而且不是說著好玩,是很認真的要「上去攻打流便人、迦得人、『毀壞』他們所住的地了」書二十二33)。
河西的眾支派的人不是說,那個壇好像也跟我們的壇很像,也「是耶和華壇的樣式」,或許神的旨意要再另外興起一座壇,我們先觀察看看再行動。
他們只承認在「耶和華的帳幕所住之地」只可以有一座而且是「唯一」一座供獻祭的壇。河西眾支派的百姓對耶和華信仰的「專一性和執著度」實在令我們佩服。
(申六4)「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摩西律法清楚說到,我們對耶和華的信仰是「唯一」的,就算有「很像耶和華的樣式」都不是我們的敬拜對象。
今天的基督徒已經是活在一個完全沒有「唯一」標準的時代。在人們高唱著要「尊重人權」的聲浪中,已發展出一套理論,就是「多元論」。這個理論基本上主張,無論是「價值觀」、「道德觀」都要尊重每一個「個體」的看法。人與人之間要有極大的包容度和尊重度,因為沒有什麼標準是具有絕對超然的權威性。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立場(包括信仰)有資格自稱自己是完全正確而宣稱其他立場是錯誤的,在信仰上亦是如此。
只要你一宣稱別人是錯誤,那就是你的錯誤。凡事被「個人化」、「多元化」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
當我們認為我們在敬拜「獨一真神」時,其實撒但已經悄悄地藉著「個人化」將每一個人都變成一尊神了。當此風潮吹入教會後,在教會裡面做任何事就要注意某些人的「個人」看法,要尊重某些人的「個人」意見、立場。有時在聖經中都已經有清楚的經文記載,但是當有人說:「根據我「個人」看法!聖經也不一定是這個意思…」。有時一個很簡單的真理或議題,會在為了尊重「個人」看法下百花齊放,而把聖經簡單又清楚的話語放到最後的考慮順位。
現代人非常嚴重地受到這種思想的戕害。但好笑又弔詭的是,只有「多元論」能批判別人,而「多元論」可是不容許被評論或批判。雖然和「專制」、「強權」相較下,「多元論」看似有更多的包容力,也更成熟,更文明,但其背後所付出的代價可是相當的高。
看似更寬容的「多元論」,其實一點也不寬容,除了他宣稱自己的立場是絕對正確之外,其他立場都是可協商,但他的理論可是不容挑戰。這連帶使「聖經的唯一性和標準性」也都被踐踏在這理論的腳下,受到質疑、挑戰,甚至否定。
河西眾支派百姓的全體觀念一致向著「唯一」神的祭壇,神就使他們享受「國中太平,沒有戰爭」。(書十一23)記載:「這樣,約書亞照著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一切話奪了那全地,就按著以色列支派的宗族將地分給他們為業。於是『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
五、留在耶和華之地
為何河東的兩支派半會那麼眷戀「基列地」呢?因為他們所看到的「基列地」的確是個很美的地,牧草豐富可以牧放牲畜。「流便子孫和迦得子孫的牲畜極其眾多;他們看見雅謝地和基列地是可牧放牲畜之地」(民三十二1)。也就是說他們「看見基列地」有著富饒的草原,非常適合「牧放牲畜」。
在《雅歌》四章1節也曾經形容過「基列地」之美:「我的佳偶,你甚美麗!你甚美麗!…你的頭髮如同山羊群臥在基列山旁」。《雅歌》的作者用「基列地」的草原富饒,山羊群綿密地臥滿在草原上,來形容如同佳偶美麗的頭髮。可見得「基列地」對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來說的確很迷人。「基列地」的牧草是多麼茂密繁榮,以致「流便」子孫和「迦得」子孫一眼就看上這地。
原本耶和華的美意是要所有百姓都過到約但河西邊去征戰得土地,但河東的兩支派半看到「基列地」的美,就堅持要留在約但河東邊的「基列地」。雖然摩西後來也允許,但是我們要清楚一件事:摩西的「允許」不等於是神的「應許」。
後來在分土地時《約書亞記》十三章8、32節記載:「瑪拿西那半支派和流便、迦得二支派已經受了產業,就是『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在約但河東所賜給他們的以上是摩西在約但河東對著耶利哥的摩押平原所分給他們的產業。」
《約書亞記》十四章1、2節記載:「以色列人在迦南地所得的產業,就是祭司以利亞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並以色列各支派的族長所分給他們的,都記在下面,是『照耶和華藉摩西所吩咐的,把產業拈鬮』分給九個半支派。」
有沒有注意到上面這兩段經文的差別?河東兩支派半的土地是『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分給他們的產業。河西的九個半支派是『照耶和華藉摩西所吩咐的,把產業拈鬮』分給他們的產業。因為舊約沒有賜下保惠師聖靈,所以百姓常常藉著「拈鬮」(就是抽籤),來代表耶和華的作為。(箴十六33)記載:「籤放在懷裡,『定事由耶和華』」。
這表示河東兩支派半的土地是因為在他們強烈的要求下,最後摩西「允許」分給他們;而河西的九個半支派的土地則是在耶和華的「應許」下分得,所以這地也稱為「耶和華之地」。
為何耶和華一定要百姓到約但河的西岸去征戰得土地呢?其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約但河的西岸是個「流奶與蜜」之地;而是約但河的西岸有非常良好的天然屏障,可以讓百姓安居樂業,生命財產都受到保護。
約但河西岸的北邊有「黑門山脈」,東邊是「約但河」,西面又臨「大海」(地中海),南面是「沙漠」(南地)。敵人不容易攻打近來。耶和華的原意是要讓百姓在如此天然屏障的安全環境下居住。但是很遺憾的,河東兩支派半的首領沒有「用信心看見」耶和華所作的美好安排,卻是憑著自己「用眼睛看見」的美好就作下決定。(民三十二1b)記載:「他們『看見』雅謝地和基列地是可牧放牲畜之地」。
河東兩支派半的首領以為他們為他們的子孫找到一塊既肥沃又美好之地。但這個由人們自以為是對子孫有極大好處所做出的聰明抉擇,最後又給子孫們帶來什麼後果?
1. 在「耶戶時代」(BC841~814)就是北朝亡國(BC722)前約100年,『約但河東、基列全地』就常常受到亞蘭王哈薛犯境。(王下十32~33) :「在那些日子,耶和華纔割裂以色列國,使哈薛攻擊以色列的境界,乃是約但河東、基列全地,從靠近亞嫩谷邊的亞羅珥起,就是基列和巴珊的『迦得人、流便人、瑪拿西人之地』」。
2. 在「以色列王比加年間」(BC750~730)「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是最早被擄到亞述。(代上五25~26):「他們得罪了他們列祖的神,隨從那地之民的神行邪淫;這民就是神在他們面前所除滅的。故此,以色列的神激動亞述王普勒和亞述王提革拉毗尼色的心,他們就把『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擄到哈臘、哈博、哈拉與歌散河邊,直到今日還在那裏」。再過沒多久在「何細亞王」時期(BC730~722)北國以色列就整個亡國了。
這些河東兩支派半的首領,他們先前憑著自己「眼睛看見」作自己認為對後代子孫最好的選擇,後來真的有叫他們的子孫得到福氣?不但沒有,還讓他們的子孫成為以色列國亡國前最早被擄走的第一批人。
其實,建造「證壇」是多餘的,要子孫能「敬畏耶和華」的作法是過到「耶和華之地」,也就是「耶和華的帳幕所住之地」,在其間得地業,過著「敬虔獻祭」、「敬拜耶和華」的真實信仰生活。而不是離開「耶和華的帳幕所住之地」,再去築一座虛有其表「看著高大」,又「不具獻祭功能」的「證壇」,這在信仰上根本就是捨本逐末的作法。
這個悲慘的歷史故事告訴我們一件事實,真正為下一代的信仰設想的作法,就是帶領他們很務實的去「敬畏神」,「相信耶和華的應許」,真真實實地「活在耶和華的『應許』和『祝福』中」。
其實,河東兩支派半的子孫大概也不會那麼勤勞地經常渡過約但河,到河西耶和華的祭壇上獻祭。那在長期不向神的祭壇獻「燔祭、素祭、平安祭」建立與耶和華關係的情況下,其最後結果仍會是「與耶和華無分」。就算築了一座「看著高大」象徵性的「證壇」又如何?
「證壇」的故事也給今日教會一個活生生的提醒。要維持下一代信徒的信仰,讓他們永遠「在基督裡」的作法,就是讓他們實實在在的參加聚會、查考、教導踏們明白聖經和神的真理。過著「禱告、敬畏神」的生活,「建立個人與基督的直接關係」。自然就會從他們的生命中展現出「真實的信仰」該有的表現與行動。
而不是靠著舉辦風風光光的大型活動(像「看著高大」的「證壇」一樣)讓大家覺得有趣、好玩,去製造一個假象的向心力吸引下一代信徒,使他們誤以為參加越多的活動就是對信仰越熱心,就是越能活出「真實的信仰」。但其實這種信仰方式總是在活動結束「人去樓空」之後,就會在心中很快地升起一股無名的「虛空感」。
要真正活出「真實的信仰」,沒有什麼花俏的方法,就是讓自己「留在基督裡」,實實在在地「讀經」、「禱告」、「靈修」,「直接建立與基督的良好生命關係」,讓基督的生命進入我們的生命,那我們的生命自然就會在生活中流露出基督的生命。
「證壇」的故事還要再告訴我們一件事:「信仰是要付代價、是有所犧牲的」。正如基督為我們的罪犧牲、付上極高的代價。如保羅所說:「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林前六20)。「他『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到了時候,這事必證明出來」(提前二6)。
如果我們明白自己是因著基督的犧牲,用重價將我們贖回。那我們更應該「實實在在」地過信仰的生活,清楚在我們身上的「恩典」和「重價」的身份與基督的「救贖」,讓神的榮耀在我們的身上「具體」地顯露出來。
任何基督徒提出讓我們能在「今生世界」和「未來國度」上能得到雙贏理論的人,從聖經的角度來說,他是既矛盾又錯誤的。這就像河東兩支派半的首領,一方面想要得到「基列地」的肥沃草原;另一方面又想讓子孫「與耶和華有分」的雙贏,這基本上是衝突的!
他們既看中「今生世界」的好處捨不得放棄,但又怕失去「永生天國的福份」,所以才會矛盾地築了一座「證壇」。雖然起先立意是好的,或許在當下很多人看來以為是美的,但是因為沒有「真知識」,因此不但沒有叫子孫們得到好處,反而最後讓子孫成為第一批亡國奴。歷史的借鏡殷鑑不遠,今日的教會應當引以為戒!
六、結語
當河東兩支派半的首領在迦南地的戰事結束整軍返家前,在約但河西岸築一座「證壇」時,非尼哈和以色列軍中十個統領還對河東兩支派半的首領說:「你們所得為業之地,若嫌不潔淨,就可以過到耶和華之地,就是耶和華的帳幕所住之地,在我們中間得地業。」(書二十二19)。這表示非尼哈和以色列軍中十個統領仍然願意接受河東兩支派半,希望他們能夠浪子回頭,可是結果他們還是回約但河東岸去了。
河東那兩支派半的人,曾經親眼看見約但河水分開,親眼看見那堅固的耶利哥城城牆在眾人呼喊下應聲倒蹋,親眼看見許許多多神的作為,如(書二十三3)記載:「你們的神因你們的緣故向那些國所行的一切事,你們『親眼看見』了」。但他們在賣力爭戰後,卻仍然離開「耶和華之地」,那個會保護他們,賜他們福氣的「應許之地」,回到他們「眼睛認為美麗肥沃之地」。這實在是讓人對「人類只憑眼見,缺乏屬靈眼光」的軟弱,深感不解與遺憾!
陳以熙 2019/09/18 於台中家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