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人生2﹝學障個案故事﹞
Primary tabs
夾縫人生2﹝學障個案故事﹞
「我們無須承擔他們的人生,但期望幫他們找出一條路走。」
安平有個健壯的身材,喜歡運動,大學美術系畢業。
回想2015年暑假第一次見到安平,是他參加工作坊在平溪森林小學三天兩夜的野外求生營隊。一大早他就起床在營區運動,並且主動掃地,看到老師立刻上前打招呼,並詢問有甚麼需要幫忙。整個活動期間他總是擔任小隊長的角色,無論野炊、溯溪、山訓、夜遊、DIY餐具、心得分享…等等都表現出色,老師們在課後檢討中也一致認為安平沒有太大問題需要協助。但就在營隊過後,幾個男孩不約而同向老師反映安平說話的態度跟作為令人反感,老師問媽媽安平究竟有哪方面的學障問題,媽媽說只覺得他的人際關係常出狀況,情緒起伏較大需要輔導,在學習方面除了算術較弱,其他一直無法確定。接著,有一段時間安平常跟同學在群組互槓,氣憤地來跟老師告狀,但隔年大家彼此接納為兄弟之後,關係便逐漸冰釋。
由於在工作坊他的表現一直比同儕好,加上不錯的外型且應對無礙,所以過去安平自認一切都可以應付得來,在外面更沒有人會發現他有學障需要被幫助。直到進入職場之後幾度試用期滿就丟了工作,在求職期間騎腳踏車連續發生兩次車禍,工作時從七呎梯上摔下來,他才逐漸有了警覺,認真面對自己的學障究竟造成怎樣的影響?
去年9月安平加入了學障工作坊的「工作學苑」課程,從開始覺得自己不需要上課、學不到東西,到後來下課總是不想回家在農場流連忘返,陪伴老師到最後一刻,態度已經有了180度的轉變。
這段期間,老師們從看見安平的暖男特質、積極勤奮,到發現他對同儕的不耐與冷言酸語,再逐漸聽見安平在低潮時吐露的心聲,才慢慢懂了安平在優越與自卑間的矛盾與無助。安平生在一個社經地位不錯的家庭,父母做人周到、個性嚴謹。爸爸善於研究與規劃,因此對兒子做事的態度與結果特別重視。兒子大學畢業後為了讓兒子有個金飯碗,即便兒子算數不行,他也親自教兒子電學,希望兒子考上中華電信或台電的職務以保障生活無虞。但是安平自然讓他失望了,在這期間安平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爸爸對他的罵語更在工作學苑中直接往同儕噴發。當老師私下跟他聊這件事時,他才不好意思地說可能被爸爸影響,自己有點控制不住。而這也正是他在工作跟人際關係上,最具關鍵性的阻礙。
老師們從九項評估指標對安平作了一番分析,同時也擬定了接下來的引導方向:
1.因固著性、個人喜好與實質回饋(是否能賺到錢)的現實考量,而造成工作品質不穩定。若能投其所好,並加入些許挑戰,應可穩定進步,獲得成就感,進而發揮其既有能力。
2.倘若情感需求有較多滿足(感受到被理解跟接納),其工作表現與人際關係應會有明顯進步。
學障青年共同的困境就是在聽不懂時不知如何求救,尤其當他們鼓起勇氣提問後得到的回應若是:「已經講過很多遍了你還不會嗎?」「你是聽不懂嗎?」「怎麼那麼笨?」「自己去想!」有些時候即便對方沒有說話,但面對不耐煩的臉色,或者不回應、冷回應,漸漸地他們就不願再開口了。比較樂觀的學障青年會發展出一套迴避自己弱點的策略,好讓自己生存下去,把被取笑當作吃補。而比較悲觀敏感的青年便會從自責與自卑逐漸走向憤怒與攻擊,甚至因太多恐懼而退縮在家,最後把自我封閉起來。
無論在教會或職場,甚或我們的家族中,也許正有學障者的存在。由於神給人的大腦太過複雜,因此沒有兩個學障者是一樣的。但是即便我們無法理解每一個學障者的需要,但我們都可以為他們做一件事,那就是為他重複說七次,讓他重複做七次,甚至是七十個七次。請千萬別再只有說三次,只給三次的機會。當他聽不懂、看不懂、學不會時,立刻就認定他就是不專心、不認真、不努力!同時,也請給學障者的父母更多的體諒與支持吧!因為你其實並不知道他們曾經做了多少的努力,他們承擔了多少外界的指正跟眼光。更請別用你的應該與不應該做為你對他們的關懷,他們需要的是你陪伴他一起認識他的孩子,一起從神的眼光,看見神給這個生命那獨特又美好的設計。
「我們無須承擔他們的人生,但期望幫他們找出一條路走。」
~~活泉甘霖學障創意工作坊
《特殊兒媽媽:我說不出他的困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5pv35BvTfk&feature=emb_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