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甘霖的帳戶下來了! 詳情請點擊這裡

陪伴之路 – 4

Content Format: 
Authors: 
Tags: 
Date recorded: 
2021.05.13
Place recorded: 
台灣

陪伴之路 – 4

 

安慰人和受安慰,都是不容易的課題。

********************

他自己也曾走過生死交關的時刻,因此才四十歲的他,對於生死看得很淡薄。

兩個月前,六十多歲的父親突然檢查出肺癌末期,面對父親的病況,全家人措手不及,籠罩在痛苦和焦慮中。

父親的病況沒有標靶藥可治療,接受化療過程讓父親受盡百般折磨。他和母親輪流在醫院照顧,兄姐鮮少來醫院陪病。

那日,看著眉頭深鎖的父親,他淡淡的說:「每個人都會走到這一步,也許明天就換我要面對死亡了。所以為何你要這麼想不開呢?」

********************三十初頭的夫妻育有二子,丈夫因為工作彈性較大,夫妻便協議妻子保持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由丈夫在家帶小孩。

然而小兒子卻在過年前因不明病因住進加護病房,一個月後離世。面對三歲稚子的離去,年輕的父親至今仍未走出喪子之慟。

在小兒子病危時,教會弟兄姐妹幫助代禱,也時常關心、鼓勵這對夫妻要交託禱告,主必醫治。但最後,孩子仍然走了。

從小一起長大的弟兄也身為人父,看著摯友終日憂傷,說了一句:「你的痛苦,我懂。但不要太難過,孩子再生就有了!」

********************

這些陪伴者想表達的心意,道理上都沒有錯,但聽在當事者耳裡,卻如針鋒揪心一般的痛。因為那些安慰的話有如另一種指責,指責他們不夠勇敢、不夠有信心,太想不開、太鑽牛角尖,或是無法放下。

面對親人的死亡,或即將到來的死亡,不論是三歲或是六十歲,都是很煎熬的難關。因此接受自己的生命即將消逝,面對人生最後一段路,患者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和陪伴。而看著自己一手拉拔的幼子驟逝,生者需要的不是人生道理,僅是足夠的時間幫他走過悲傷歷程。

有些話,是對自己說才有力量,對於面對身處絕望和創傷的人,那些話往往不是安慰,而是疏離和置身事外。

安慰人需要智慧,也需更多的同理心。「你要禱告,要交託神!」如果能化為行動,像是握住對方的手,傾聽他的恐懼、焦慮、悲傷,或是憤怒。抑或改為告訴他:「我們一起禱告!」「我會為你禱告!」即使無法改變已發生的事實,但就算只是靜默地陪他流淚,或許都能讓受難者更能感受到關心和陪伴。

求神給我們安慰人的智慧,也賜我們願受安慰的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