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巴力
Primary tabs
耶路巴力
【經文】(士六~八章)
壹、前言
《聖經》中的《士師記》從第六章到第八章記載了士師基甸的事蹟。基甸也叫「耶路巴力」。這是因為基甸從他僕人中挑了十個人在夜裡起來拆毀他父親為巴力所築的壇,又砍下壇旁的木偶(很有可能是巴力的妻子「亞舍拉」又叫「亞斯他錄」)。當城裡的人清早起來,發現巴力的神壇被拆毀,壇旁的木偶也被砍下時,便展開調查,最後查出來是約阿施的兒子基甸所為。於是,城裡的人就對約阿施說:「將你兒子交出來,好治死他。」(士六:27~30)。
後來基甸的父親約阿施回答攻擊他的眾人說:「你們是為巴力爭論嗎?你們要救他嗎?誰為他爭論,趁早將誰治死!巴力若果是神,有人拆毀他的壇,讓他為自己爭論吧!」。所以當日人稱基甸為「耶路巴力」,意思是說:他拆毀巴力的壇,讓巴力與他爭論(士六:31~32)。
「耶路巴力」的希伯來字是「l¥[¥BUr>y」(唸Yerubba`al)。這字是由「l¥[¥B」(唸Ba`al)(「巴力」的意思)和「b{r¡y」(字根為「byir」)(唸yarov)(「爭論」(contention)的意思)兩字所組成。
當基甸的故事開始時記著:「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耶和華就把他們交在米甸人手裡七年。」(士六:1)
當基甸的故事結束時記著:「基甸死後,以色列人『又』去隨從諸巴力行邪淫,以巴力比利土為他們的神。以色列人不記念耶和華─他們的神,就是拯救他們脫離四圍仇敵之手的。」(士八:33~34)
看到這兩段記載基甸故事的頭尾經文時不禁叫人非常感慨。這兩段經文都用了『又』這個字。基甸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類似乎經常在重複相同的錯誤,如同繞行曠野路一樣,一生繞了又繞,但最後還是又走回原點。人類對神救恩的忘恩負義和偶像敬拜、犯罪行惡的劣根性似乎是永遠無法根除。
貳、大能的勇士
當以色列人受到米甸人欺壓,極其窮乏時,就呼求耶和華。但是耶和華此時並非立刻呼召基甸去拯救他們,卻是先差遣代表耶和華的先知去提醒他們如此說:「我曾領你們從埃及上來,出了為奴之家,救你們脫離埃及人的手,並脫離一切欺壓你們之人的手,把他們從你們面前趕出,將他們的地賜給你們;又對你們說: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你們住在亞摩利人的地,不可敬畏他們的神。你們竟不聽從我的話。」(士六:8~10)。
許多基督徒在遭受困苦艱難的惡劣環境時,都會起呼求神,希望神能立刻施行拯救讓他們脫離痛苦。當然,比起那些都已經身陷苦難災禍中還不知呼求神的人來說已經算是比較好的了!但遺憾的是,很多人竟然不想知道災禍臨頭的原因,只想把神當成「嗎啡」般的止痛劑,讓災禍、痛苦迅速離開他們去。一些人有時甚至還用神過去對他們的應許向神埋怨、抗議。連士師基甸也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士六:13)。
我們要知道,自古以來神對祂的子民所立下的一切美好的應許都是帶著條件的,就是:「不可敬拜外邦的神!」。
我們都十分清楚明白,唯有確實地找出身體內產生疾病的原因並對症下藥後,疼痛才能真正的得到解決。若只是一味的注射止痛藥並無針對病兆去切實治療處理。那麼疼痛在暫時離開後會又回頭如影隨形的纏綿著我們。士師時期的以色列百姓一再的被外族侵略、壓迫、欺侮。其原因就是:「不斷的捨棄耶和華去敬拜外邦的偶像」。
當耶和華所差遣的先知向以色列人說明他們遭壓制的原因後。接著,耶和華的使者便向基甸顯現,對他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士六:12)
耶和華的使者稱呼基甸是「大能的勇士!」。這時被呼召的基甸在哪裡?他正在做什麼?《士師記》第六章11節記著,基甸這時為要防備米甸人,正在「酒醡」那裡「打麥子」。
「酒醡」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酒醡(winepress),是給人用腳踩踏葡萄、壓榨葡萄,擠出製酒的葡萄汁的地方。為了讓製酒的葡萄汁能保持陰涼不被太陽曬到。通常「酒醡」都是挖洞窟建在地下。
但是,打麥子應該是要在一個開闊的空曠場所。因為當麥子收割下來後它的前端是有硬殼的。因此在食用前要先把麥子前端的硬殼打掉。一般人們都會選在迎風面的山坡上打麥子。在那裡一邊打麥子,一邊將麥子揚起來,藉著風吹,就把殼跟穀粒分開了。所以一般人是不會躲在「酒醡」裡打麥子的,而會選擇在最空曠、風最大的地方打麥子。
那為何基甸會選擇在一個密不通風用來藏酒的地下室—「酒醡」裡偷偷地打麥子呢?理由是:「為要防備米甸人」(士六:11)。簡單的說,就是他害怕米甸人,怕他們來毀壞以色列人的土產。
看到這邊不禁讓我們想到一個很諷刺的畫面。好一個躲起來偷偷打麥子的膽小「大能的勇士」!如果「大能的勇士」這個詞用在大力士參孫的身上,我們還會覺得蠻貼切的。但用在膽小基甸的身上就會覺得十分突兀不搭。
《士師記》第六章12節在中文和合版聖經是這麼翻譯:「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但根據希伯來文聖經直譯這節是這樣:「耶和華與你同在,大能的勇士啊!」。無論這句話的先後順序是如何排列,這裡都要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就是無論一個人的天生是孔武有力或是膽小如鼠,當耶和華揀選一個人並與那人「同在」時,他就可以成為一位「大能的勇士」。所以是否能成為一位「大能勇士」的重點不是那人的「天生條件」有多好,而是那人「是否有神的同在?」
參、在神蹟中求神蹟
《士師記》中的士師基甸在我們印象中是一位在工作前常會向神求「證據」(士六:17)、「神蹟」(士六:36~40)的士師。而且他所求的「證據」、「神蹟」都是用肉眼看得見的。其實我們也常和基甸一樣,總是要先藉著「看得見」的事蹟再來相信「看不見」的神的應許或作為。
在基督教信仰中最大的神蹟是什麼?是在嚴重意外車禍中平安無事嗎?還是得到必死的絕症,卻奇蹟似的治癒?還是在戰爭中以寡擊眾,最後竟然大獲全勝?但從聖經中我們可以發現,聖經中最高境界的神蹟是「罪人的悔改」或「罪人的生命本質轉變」。諸如:「摩西」、「雅各」、「彼得」、「保羅」。發生在這些人身上那些不可思議的轉變過程都是眼睛所看不見卻是最偉大的神蹟。這一類的神蹟叫人看了、聽了會心中澎湃,並且不自覺地潸然淚下,會突然間感受到神的偉大和祂奇妙的作為。
巴力的神壇和壇旁的木偶是基甸的父親約阿施所築的。想必然那應該也是約阿施長期以來所敬拜、事奉的神明。當基甸拆了巴力的神壇和壇旁的木偶時就等於是拆毀了他父親約阿施的巴力崇拜信仰。有些人為了信仰甚至會不惜與自己的親友甚至家人反目成仇。但沒想到當約阿施知道基甸所作的事後,他竟然為基甸極力辯護說:「巴力若果是神,有人拆毀他的壇,讓他為自己爭論吧!」。約阿施的言下之意,巴力是假神。
約阿施有如此一百八十度的信仰態度轉變實在令人驚奇!是什麼力量或原因讓他的信仰態度做出這麼大的轉變?是他害怕他的兒子被城裡的人抓去治死嗎?難道他不知道他這樣維護他的兒子,不但保護不了他的兒子,甚至連他自己都可能遭害。更難得的是,在約阿施講完話後城裡那些原來喊著「交出基甸要治死他!」的人們竟然都冷靜下來。是那個城裡的人都很明理、有理性,覺得約阿施講的很有道理而不再繼續追究嗎?絕對不是的!
直到科學昌明的今天我們都還可以看見,許多平時非常有理性甚至受過高等教育或受過神學訓練的人們有時在論及不同的「宗教信仰」、「教義」主張時,都非要拼個你死我活來護教不可!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原來拜巴力的約阿施反過來力挺基甸,而且立刻平息眾怒?筆者只可以說這是一個神蹟。神在當下扭轉了約阿施和城裡眾人的心。
在今日若不是因為「神蹟」,要叫一個長期信奉土地公、媽祖或佛祖的信仰者改變信仰轉向相信耶穌,這容易嗎?就算我們努力作見證,而且是活生生的親自體會見證。要改變一個人的「宗教信仰」談何容易!除非是靠著「神蹟」才有可能做到。因此,十字架上那位自我懺悔,後來讓耶穌應許他當日要與耶穌同在樂園的強盜,也算是十字架上的一個偉大的「神蹟」。
只可惜!基甸看不到這一類的神蹟。結果,竟然在經歷他父親約阿施信仰奇妙轉變的神蹟後,還要向神祈求羊毛和露水的神蹟 (士六:36~40)。
一個已經身處神蹟中的人還在向神求神蹟,這是多麼悲哀的信仰!由此也可看出在士師時代百姓的信仰狀況是有多麼的物化、多麼的墮落。他們失去屬靈的眼光,信仰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看得見」的事物上在和神在作連結。基甸這樣物化的信仰最終促成了他製作「以弗得」,不但讓百姓陷在邪淫的罪裡,也作了他全家的網羅。(士八:27)。
肆、手捧著舔水與跪下喝水
在拆毀巴力神壇的事件過後,耶和華的靈降在基甸身上,他就吹角,有亞比以謝族聚集來跟隨他。他又打發人走遍瑪拿西地,瑪拿西人也聚集來跟隨他;又打發人去見亞設人、西布倫人、拿弗他利人,他們也都出來與他們會合(士六:34、35)。當時,基甸一共招募了三萬二千人來跟隨他,他們在哈律泉旁安營。
耶和華對基甸說: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士七:2)。於是耶和華要基甸用兩次的試驗來淘汰掉一些軍兵戰士。
首次,耶和華告訴基甸說,現在你要向這些人宣告說:「凡懼怕膽怯的,可以離開基列山回去。」於是有二萬二千人回去,只剩下一萬。但是耶和華覺得軍兵人數還是過多,於是再告訴基甸說,你要帶他們下到水旁,我好在那裡為你試試他們。我指點誰說:「這人可以同你去,他就可以同你去;我指點誰說:這人不可同你去,他就不可同你去。」(士七:4)
於是基甸就帶他們下到水旁。耶和華對基甸說:「凡用舌頭舔水,像狗舔的,要使他單站在一處;凡跪下喝水的,也要使他單站在一處。」於是用手捧著舔水的有三百人,其餘的都跪下喝水。耶和華對基甸說:「我要用這舔水的三百人拯救你們,將米甸人交在你手中;其餘的人都可以各歸各處去。」這三百人就帶著食物和角;其餘的以色列人,基甸都打發他們各歸各的帳棚,只留下這三百人。(士七:4~8)
為何耶和華最後告訴基甸只揀選「手捧著舔水」的三百人來拯救以色列人,而從一萬人中淘汰掉那些「跪下喝水」的九千七百人?
有解經家這麼解釋,因為「手捧著水,像狗一樣舔水」的人比較具有警覺性,會隨時注意周圍敵情;而「跪下喝水」的人則容易因為鬆懈而失去警覺性。故耶和華最後揀選「手捧著舔水」的三百人來拯救以色列人。
但筆者認為這只是解經學者根據人性的自我想像與推測,並無實際的經文依據。
在《士師記》第七章1~7節這段耶和華挑選與米甸人作戰的戰士過程中,一共經過兩輪的淘汰。第一輪用「懼怕膽怯的」篩選,就離開了二萬二千人回去,只剩下一萬人(原先有三萬二千人):淘汰率為「68.75%」。第二輪在「手捧著舔水」的和「跪下喝水」的篩選下,從一萬人中只留下三百人,又淘汰了九千七百人。淘汰率為「97%」。
一個原先有三萬二千人戰士的軍力最後竟然只剩下三百人,一共淘汰掉三萬一千七百人。總淘汰率為「99.0625%」。耶和華作出這麼高的淘汰率,原因為何?
其實,耶和華在《士師記》第七章2節,就是淘汰戰士之前就跟基甸說了:「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也就是說,淘汰戰士的原因是:「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所以,第一輪淘汰了「68.75%」,第二輪淘汰了「97%」。甚至最終總淘汰率為「99.0625%」。
從《士師記》第七章16~19節我們可以看到,最後基甸還將那剩下的三百人分成三隊。而最後在三更之初才換更的時候跟隨基甸到米甸營旁的人只有一百人。然而實際上,最後讓米甸人潰敗的也不是藉著這一百人的奮戰廝殺,而是「耶和華使全營的人用刀互相擊殺」(士七:22)。
可見耶和華一開始就定意會讓基甸打勝這一仗。耶和華曾多次向基甸表示:「我已將米甸的軍隊交在你們手中了」(士七:7、9、15)。因此基甸致勝的關鍵不在乎跟隨他的戰士有多寡而是耶和華的幫助與定意。
因此,耶和華希望戰士的人數越少越好。免得以色列人向耶和華誇口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
我們知道最原始當基甸登高一呼號召來跟隨基甸的三萬二千人應該大多是一些不堪米甸人壓迫的武夫。一般來說,大多數的武夫都是性情豪邁,不像書生溫文儒雅。這些豪邁又不拘小節的武夫在口渴被帶到水旁時,想當然大多數人會跪下一頭栽到水裡痛快大口暢飲。況且這時也還沒開始作戰,他們怎麼會秀氣的手捧著水用舌頭舔水?這是不符一般豪邁武夫的行徑。
所以耶和華淘汰「跪下喝水」的以致造成97%的高淘汰率,那是耶和華刻意的作為。因為唯有這樣才可以讓基甸帶領最少的戰士去克敵致勝,又可以免去以色列人向耶和華誇口說:是他們靠自己的手救了自己。
伍、大麥餅
耶和華要基甸去攻打米甸人的當夜告訴基甸:「起來,下到米甸營裡去,因我已將他們交在你手中。」。但基甸還是會害怕,於是,耶和華再告訴基甸說:「倘若你怕下去,就帶你的僕人普拉下到那營裡去。你必聽見他們所說的,然後你就有膽量下去攻營。於是基甸帶著僕人普拉下到營旁」。(士七:9~11)
後來基甸到了米甸營旁就聽見一人將夢告訴同伴說:「我做了一夢,夢見一個『大麥餅』滾入米甸營中,到了帳幕,將帳幕撞倒,帳幕就翻轉傾覆了。」那同伴說:「這不是別的,乃是以色列人約阿施的兒子基甸的刀;神已將米甸和全軍都交在他的手中。」(士七:13、14)。
結果基甸聽見這夢和夢的講解,就敬拜神,回到以色列營中,說:「起來吧!耶和華已將米甸的軍隊交在你們手中了。」(士七:15)
基甸從原來膽小害怕不敢去攻打米甸人的營到轉變成信心滿滿地出去與米甸人征戰的關鍵,竟然不是因著耶和華清楚的應許話語,而是聽見米甸營中一個他所不認識的人的夢與夢境的解讀。這是何其諷刺又悲哀的事!
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是否在基甸的身上看到我們自己的身影?神的話語已經漸漸不能再安慰、穩固我們的信心,我們也漸漸地不再堅信神一字一句應許的話語。但是網路上千奇百怪的言論我們卻經常信之鑿鑿,甚至奉為圭臬。如:「網路上怎麼說…..」、「Goole上教我們……」「有人在FB這麼說…..」。
筆者的意思不是在否定網路的功用。在提供資訊和資料查詢上,網路的確提供我們許多方便的服務。但是在信仰上,網路上的許多言論即使是很多人都贊同、支持的理論,都不能取代神在聖經中留下的話語和教訓。
今天雖然我們沒有雕刻偶像也沒有敬拜偶像,但凡是在我們生命中取代了我們對神信靠的事物或言論,它已經成為我們的「偶像」了!我們在一天中花多少時間閱讀、思考神的話語?又花了多少時間在網路上閒逛,閱讀甚至回應那些食之無味的八卦訊息?
這段記載中耶和華已經跟基甸暗示(也暗示我們),我們的本質只不過是像一塊軟弱的「大麥餅」。我們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大能的勇士」不是我們自己有多棒,而是「耶和華與我們同在」。
陸、耶和華和基甸的刀
基甸吩咐跟隨他的戰士說:「你們要看我行事:我到了營的旁邊怎樣行,你們也要怎樣行。」。我的人吹角的時候,你們也要在營的四圍吹角,喊叫說:『耶和華和基甸的刀!』」
基甸和跟隨他的一百人,在三更之初才換更的時候,來到營旁,就吹角,打破手中的瓶。三隊的人就都吹角,打破瓶子,左手拿著火把,右手拿著角,喊叫說:『耶和華和基甸的刀!』他們在營的四圍各站各的地方;全米甸營的人都亂竄。三百人吶喊,使他們逃跑。那三百人吹角耶和華就使全米甸營的人用刀互相擊殺,逃到西利拉的伯哈示他,直逃到靠近他巴的亞伯米何拉。
經文告訴我們,這場戰役能得勝都是因為耶和華的親自出手,是耶和華使全米甸營的人用刀互相擊殺。基甸完全不動一刀一槍、不費一兵一卒。但基甸卻教導他的戰士,這場戰役的得勝是歸『耶和華和基甸的刀』。基甸的戰士哪來的刀?他們只有號角和藏著火把的空瓶。但基甸卻將自己和耶和華列為同等,搶奪了耶和華在這場戰役的榮耀。這是屬神的工人最忌諱的一件事。就是在事工的前後都沒有讓神得到榮耀。
耶穌曾經教導他的門徒說:「這樣,你們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做的本是我們應分做的。」(路十七:10)
耶穌自己奉天父差遣到世上完成救贖大功。他本有神的形像,但他卻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腓二:6)。祂為我們留下一個最完美的模範,祂不強奪父神的榮耀。
基甸搶奪耶和華榮耀的行為在百姓面前做了一個最壞的示範,使他們在戰勝米甸人之後不但不知將榮耀歸給神,還要擁戴基甸和他的兒孫為王。這個錯誤是所有為神熱心工作奉獻自己的基督徒必需引以為鑑。在工作完畢結束後,當被尊榮的是神而非神的工人。
今天在教會中若有「崇拜人過於崇拜神」的現象發生,那是由誰造成的錯誤?是信徒的無知嗎?大多數的信徒本來就無知!是領導人作了錯誤的教導和示範。
有一個小孩跟他父母說他長大後要當傳道。他父母覺得有點奇怪就問他:「你為什麼想當傳道?」。孩子回答:「因為教會每次聚會完畢吃飯的時候,只有傳道坐的那一桌桌上才有水果。」。這讓人聽了實在感到很可悲!原來在這個小孩心目中的傳道不是「受苦的」而是「享福的」。這位小孩是被誰教出這樣的觀念?是教會的領導人用實際的行動示範給他看的!
柒、製造以弗得
在基甸打敗並趕走米甸人凱旋歸來後,以色列人想擁戴基甸為王,並設立世襲的君王政體,於是對基甸說:「你既救我們脫離米甸人的手,願你和你的兒孫管理我們。」。但基甸說:「我不管理你們,我的兒子也不管理你們,惟有耶和華管理你們。」(士八:22、23)。這是一句很漂亮的話!但這句話是出自基甸的真心誠意?還是虛偽不實的表面話?
從後來基甸向以色列人要出來的金耳環共一千七百舍客勒(重約18~34公斤左右)的金子去製造一個以弗得可知,基甸只是很虛偽地說些假屬靈的話,其實他是別有用心。
基甸既沒有得到神的指示,他又是屬瑪拿西支派(士六:15),不是屬利未支派,那他為什麼要制造一個以弗得呢?而且祭司穿戴的以弗得是用細麻布作的(出二十九)。但基甸卻用黃金打造一個金碧輝煌的以弗得,還安置在自己的家鄉俄弗拉。當時以色列人也還沒建聖殿,只有在示羅的會幕。真要製作以弗得給大祭司穿,也應該安置在示羅而非俄弗拉。
以弗得是大祭司的服裝配件,象徵神的同在;在以弗得前面的胸牌裡面裝著一白一黑的兩顆石子分別叫作「烏陵」(白色石子)、「土明」(黑色石子),是用來求問神時決斷用的聖物(出二十八:30)。
基甸實在是太懷緬與米甸人的那場光榮戰役,他十分捨不得放下過去那種曾經擁有受人尊崇高高在上地位的那種飄飄然感覺。於是他想藉著吸引以色列人去俄弗拉求問以弗得來保留他的領導地位。基甸有許多妻子,住在示劍的一個妾給她生一個兒子,基甸給他取名叫「亞比米勒」意思是「我的父親是王」。基甸想要保留他當王的領導地位心態自是不言而喻。
歷世歷代以來,神曾經藉著無數的僕人去成就祂的計畫。但我們當戒慎警惕,切勿留戀屬世地位,以免給自己留下一個金以弗得的後患。當我們完成了託付後,勿要謹記施洗約翰的偉大名言:「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三:30) 耶穌曾經談到施洗約翰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洗約翰的;然而天國裡最小的比他還大。」(太十一:11)。如果「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他的施洗約翰都說:「我必衰微」。那這世界上還有哪一個人是特別了不起的?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難道全以色列百姓都不知道屬瑪拿西支派的基甸製作一個金以弗得,是一件非常錯誤的事嗎?為何沒看到一個人站出來指責基甸的作法錯誤?
當時基甸從米甸人的手下將以色列人拯救出來,他可以算是一位民族英雄。論功勞、苦勞都比天高,名氣、聲望如日中天。開玩笑!這時誰敢出來對基甸指指點點?基甸幾乎就是耶和華的代言人,他是民族救星,以他曾經為以色列民族所立下的汗馬功勞,現在他做什麼都是對的!他的任何作為就像皇后的貞操,誰敢質疑?質疑者必遭群眾撻伐:「他是我們的民族拯救者耶!他有耶和華的揀選和默示,他怎麼會作錯事?你是在嫉妒他的成就嗎?」
這種現象今天不也經常在教會中發生嗎?教會中某些有才幹、有學識之人,在教會創立之初曾為教會立下一些汗馬功勞,後來就被教會按立為執事甚或長老。但經過一段時間或是當他們年老時,有時候就會糊裡糊塗地在教會中設立或發明了一些不合乎聖經教訓的條規或禮儀。但有些信徒一方面還留有該同靈過去對教會貢獻的光環或是放不下一直以來對他們的崇拜,大家仍然一片歌功頌德,使他們的眼睛、耳朵繼續被蒙蔽而執意帶領全教會信徒往錯誤的方向前行,最後讓全體信徒都跟著他們一起跌入黑暗的深淵裡。
是的,他們確實曾經奉獻青春給教會,在教會百廢待舉之初篳路藍縷,在初期對教會也有不錯的帶領。但是別忘記,他們也是人!任何抵觸聖經教訓的主張都是必需被指責、檢視,甚至糾正的。
基甸沒有正確帶領以色列百姓歸向神,做好一個領袖該有的模範,製作了以弗得。除了陷以色列百姓在罪中外。對基甸來說,以弗得最後也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網羅。這個網羅如捕鳥的機檻牢牢抓住基甸的全家。
基甸原來有70個親生兒子(士八:30)。但是後來為了爭奪百姓的管理權。他在示劍的妾替他所生的兒子「亞比米勒」用錢雇了些匪徒殺了基甸的70個兒子被立為王。最後只有小兒子約坦因躲藏而逃過一劫(士九:4~6)。原本是一場光榮勝利的戰役和救贖最後卻落得這樣的下場,實在令人十分遺憾!
捌、結語
對於一個生來就帶著肉體,自幼被訓練用眼、耳、鼻、口等五官作為判斷、相信一切事物的標準,就是所謂「眼見為憑」、「耳聞為憑」、「口說為憑」,這樣的一個人,等到有一天進入了屬靈信仰的領域時,卻要拋棄過往長年以來的習慣,改成「用信心去看見」、「用信心去傾聽」、「口說信心的話」。這種巨大的扭轉改變,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錯亂,且在短時間是很難適應的!
也因為這個難以轉變的生理習慣,所以從上古舊約時代以來,不管是選民或非選民,人們總是希望所敬拜的神是「眼睛可以看到」的神,而不是一個「虛無飄渺,看不見、摸不到、聽不著」的神。
無論是耶羅波安王或摩西的哥哥亞倫,當他們為百姓鑄造金牛犢時,他們都不是將金牛犢當成巴力神;卻都是告訴百姓:「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王上十二:28);(出三十二:4)。百姓已經無法忍受一直敬拜一個「眼睛看不到」的神。所以有形「偶像」的需求就因應而生。但這種物化的宗教信仰終究會因偏差失控而走上極端自毀的道路。士師基甸當時帶領以色列的模式就是一個歷歷的鑑戒。
耶穌說:「神是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四:24)。因此,任何一個想進入真正宗教信仰的人(不論是哪一種宗教信仰),都必需先脫去長期以來依賴肉體眼見為依據判斷的習慣方式,轉向用心去體會、感受那眼睛看不見的神,這將是他一生的功課。如果真有神,他必定會獲得神的回應。
陳以熙 2021/07/27 於中山醫院3533病房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