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奥勒利・奥古斯丁 聊起-2
Primary tabs
從 奧勒利・奥古斯丁 聊起-2
彩虹是人眼可視之基本光譜,連續的折射色彩往往使人有心情放鬆的嚮往,生活中彩虹往往是一個美好景像的代表,如原住民泰雅族稱“神的橋”為彩虹橋,阿美族稱之為“倒下的天梯”,布農族則將彩虹視為“勝利”的代表,均付予崇高的象徵……
“跨越彩虹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哈洛亞連Harold Arlen這位猶太人作曲家為其填詞時,大概靈感來自聖經中的記載 神以彩虹作為與人立約的記號(創九,11-13)期待猶太人終究能在苦難中得到 神的救贖 。歌詞中表達了猶太人終將密雲遠去,愁困疏解,願如青鳥般地飛向藍天,實現彩虹的夢想。
1969年6月28日美國紐約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 )的石牆酒吧發生一連串的自發性暴動,史稱石牆暴動(Stonewall Rebellion)是同性戀者首次反抗政府主導的迫害弱勢同性戀權利運動。 時涉“跨越彩虹”的女主角Judy Galand 剛好在一星期前於英國倫敦過世,許多粉絲聚在石頭牆酒吧沈浸悼念的激動情緒中,巧遇員警突襲造成大規模的衝突,這是事件發生的導因,而後彩虹記號和這首歌卻與同志們畫上關係,成為同志界的符號。
“同志”這實在是個非常敏感的議題,宗教道德面或人文人權面至今仍難取得平衡的討論點。現今的科學對於同性戀基因/gay gene也僅止於性傾向相關的基因序列/linkage之性傾向生物基礎,這些深入的探討就留給醫學專業去作科學的論述。
我要說的是從“懺悔錄”裡看來奥古斯丁是具有同性戀的傾向(第四卷4~8章),但也不排斥他有雙性戀本質(第四卷2章)。他自述早年在迦太基遊學生涯時結識了一個非常知己的朋友,不但彼此嗜好相同,更陷於奥古斯丁母親為他痛哭的荒誕危險中。他自己更形容 他倆的思想已經一起走上岐途,他的心也已經不能沒有他。而他這位朋友卻在不到一年就脫離人世,那時他的心靈籠罩於恐懼和死亡的陰影。奥古斯丁脫序的行為並非我要談論的重點,倒是要讚揚那日夜為她兒子的信仰所付出眼淚與禱告的母親。她曾苦苦哀求精通聖經的主教,希望透過他與奥古斯丁對話來駁斥他的錯誤行為,誘導奥古斯丁去惡從善,然而他仍不肯受教。最後主教則以【母親為兒子流下如許眼淚,這樣的一個兒子是不可能失去的!】作為結語。也因身為虔誠基督徒的母親無日無夜地為兒子代禱,祈求 神能完全改造他的習性,奥古斯丁終於在387年在米蘭受洗入教,這個實例是彼此代禱的最佳見證。
“懺悔錄”書中奥古斯丁為自己早年放蕩生涯作出批判的反悔,同時對自己入教的過程也有詳細的描述,特別是那位日夜為他代禱的母親。當他從北非遠渡羅馬教學時,發現母親居然尾隨他也來到羅馬,起初是憤怒以對,後來接受了米蘭大主教安波羅斯Ambrose 的基督教啓發,加上母親恆切地為他流淚禱告,至終悔改受洗歸向 神。書中詳述他母親莫尼卡Monica是位敬虔的基督徒,她使性情暴躁的丈夫Patrick 在離世前不久也歸入基督。
奥古斯丁初到羅馬就患了瀕於死亡的疾病。文中寫道【我的抱病,母親並不知情,她雖不在我身邊,卻日夜為我禱告, 神啊!你是無所不在,不論她在哪裡,你俯聽她的祈禱……我找不到恰當的言語來描繪母親對我的關愛。為了我的靈性,她忍受肝腸寸斷的創傷!】
當奥古斯丁離開摩尼教尚未成為基督教徒時,他母親懷著信心對他說「在基督裡我相信於我去世之前,定會看到你成為熱心的基督徒。」這婦人信靠 神的信念美德實可比美路得記中的拿俄米Naomi 的堅持!(路得記一章16~17節)
有一電影的對白:奥古斯丁在米蘭遇見大主教安波羅斯時,自述「此次前來羅馬為了是追求真理!」而大主教則回答「真理不是你去追求來的,而是真理會親自呼召你!」這讓人想起使徒行傳十六章6~10節所記載的“馬其頓的呼召”。人一生總有無數“驚奇”遭遇,之所以如此,有人認為是“巧合”,有人認為是“有 神的帶領”,這反應概出自個人信仰的認知,後者的體驗總是帶來昐望的喜樂!或許基督徒的人生總是在善惡中反覆地掙扎,不時尋求 神的赦免與憐憫,在恩典裡得保守確是加添生命的力量!
“懺悔錄”第十卷奥古斯丁詳述自我內心的探索,並以“記憶”和“遺忘”作一反思的引子。【既然是遺忘,便不能記憶,那麼遺忘怎麼讓我在心中想見到它呢?】似乎作者對哲理的探索,著墨定調於“是”或“不是” ,科學的探討,為 神創世的偉大作見証,隨著時代的演進,“真理”漸趨顯明,“絕對”的真義不再是簡單幾個字就可表明它實質涵義,所謂的“真”也僅是在人相對的官能認知範圍內作論述,如“絕對黑白”、“酵菌與否”、“三維空間”……等的認定,然而這些“絕對”在奈米 、原子、量子的世界裡是被否定的。宇宙浩瀚無窮,【我是阿爾法也是歐米伽,我是首先也是末後,我是初始也是終了】這是啓示錄22章13節所記載 神全能無限infinite的本質,或許對於“真理 ”的認定可能還需要更嚴謹的定義。
1572年有一顆超級新星「第古超新星」大爆炸,光度之強烈,歐洲人當下認為這是耶穌誕生時伯利恆上空的大衛之星再度來臨,想上帝定有什麽大作為,但過了2年光亮度旋即漸漸減弱,教會的聲量也靜了下來,不過這新恆星的出現,卻打破了亞裡士多德的「天體不變論」的信條。接著18世紀末英國人威廉・赫歇爾William Hershel天文望遠鏡的發明,把原本「太陽系Solar system」即是宇審的觀念更擴展至「銀河系Milky way」,近世代天文學家愛德文・哈伯Edwin Hubble利用位於洛杉磯城外的威爾遜山天文臺Mount Wilson Observatory的虎克望遠鏡Hooker telescope加上亨利埃塔・萊維特Henrietta Leavitt的計算距離方法對宇宙的實際觀察,更把人類的想像力推趨極至。1923年哈伯發現了在當時被稱為仙女座星雲Andromeda Nebula的星體而揭示了宇宙真實的規模,他向世人展示了銀河系外尚有著許多星系Galaxy 存在,並擴大了宇宙的邊際,但仍未看到太空的邊緣,宇宙有多大和它的形狀至今無人能曉。《註:仙女座星系含有超過一萬億顆恆星,而這只是宇宙衆多星系中的一個。》
這樣看來傳統的宗教 神觀,似乎是在會朽壞mortal的世界裡,用人類“有限空間的官感”以 神賜予人類“有限的認知”去討論僅存在於“相對”範圍內的“真理”!
我想奥古斯丁所談的“遺忘”大概不是指阿滋海默式(Alzheimer's disease)的失智形式吧?或許是指失智症(Dementia)過程中的記憶力減退!否則就誠如他所說的:真的遺忘了的怎麼還可能想去回憶它?!拜賜時代的進步,人的思考邏輯也不再相同,當下奧古斯丁對於記憶與遺忘的苦思,若以現代人來說可能會對應以【你想太多了吧?!】
再說現在還有誰會去討論為何蘋果會從樹上掉下來?
我個人蠻喜歡奥古斯丁的筆法,雖說這些文章是近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作品,姑且不論宗教認定的立場,你會覺得筆者與你的距離並不是那麼遙遠,他的確是把自己的思慮看法真誠地落實於字裏行間,難怪他的書籍至今仍然暢銷,特別是哲理學者及傳道職人奉參考經典書……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