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想「登山寶訓」(六之一) - 世上的鹽與世上的光
Primary tabs
細想「登山寶訓」(六之一)_世上的鹽與世上的光
【經文】《馬太福音》第五章:13~16節
壹、前言
「登山寶訓」是耶穌所傳福音的核心與精華。耶穌在《馬太福音》五章3~12節談完「八福」之後,從《馬太福音》五章17節後又接著論述了十個主題,分別為:
1、「論律法」(五:17~20節)
2、「論仇恨」(五:21~26節)
3、「論姦淫」(五:27~32節)
4、「論起誓」(五:33~37節)
5、「論愛仇敵」(五:38~48節)
6、「論施捨」(六:1~4節)
7、「論禱告」(六:5~15節)
8、「論禁食」(六:16~18節)
9、「論真財寶」(六:19~21節)
10、「論心裏的光」(六:22~23節)。
直到七章28節當耶穌講完後,八章1節耶穌就下山,可算是完整地結束了這一大段的「登山寶訓」。
耶穌在《馬太福音》五章3~12節談「八福」。從《馬太福音》五章17節接著開始針對許多主題作闡明陳述,而《馬太福音》五章13~16節「世上的鹽和世上的光」可以看作是「八福」和「主題論述」這兩大段落的銜接。就像是在一首龐大的音樂樂曲中扮演著連接兩大樂章中間具有承先啟後作用的「過門」間奏。
筆者深切希望能藉此文讓讀者想像自己和當時跟隨耶穌上山坐在耶穌跟前的門徒,一起專注聆聽、咀嚼耶穌所說有關天國福音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細細地思想,慢慢地推敲並牢牢地記在心上。
耶穌登山寶訓的「主題論述」內容豐富,幾乎每一個論述都可以獨立成為一篇講章。故整體需要用很大的篇幅來闡述。同前篇對「八福」的論述相同,為減輕讀者的閱讀負擔,筆者也會將細想「登山寶訓」本文拆解為六之一、六之二、六之三、六之四、六之五、六之六,共六篇。
六之一先談連接「八福」與「主題論述」的「過門」間奏:「世上的鹽與世上的光」。六之二接著談主題論述中的「論律法」。以後再佈逐發佈每一篇的論述。願本文能使各位讀者更認識自己對耶穌的信仰。
貳、世上的鹽與世上的光
一、世上的鹽
(一)、鹽的功用
鹽有以下列的功用:
1. 作為淨化劑:因為鹽有殺菌的效果,故可用來潔淨食物或要獻給耶和華的祭物。所以,奉到耶和華前祭司要撒鹽在其上,獻與耶和華為燔祭(結四十三:24)。凡獻為素祭的供物都要用鹽調和(利二:13)。
2. 作為神立約的記號:因為鹽不會朽壞,故可用來代表神和人之間堅定不朽壞的立約(民十八:19)、(代下十三:5)、(利二:13)。
3. 作為防腐劑:鹽可以用來保存食物使之不容易腐臭敗壞。例如醃鹹魚,醃菜,醃肉等。在過去沒有冰箱、冷凍櫃的時代,若要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只能採用以鹽醃製的方式。
4.破壞土地:這是鹽的一個負面作用。一塊被灑過鹽(尤其是大量的鹽)的土地,以後將很難在其上從事耕作(士九:45)、(番二:9)、(申二十九:23)。通常是古代要徹底毀壞敵人城鎮使其永遠荒廢無法再耕作的作法。
5.作為調味料:一頓沒有加鹽調味的餐點必定平淡無味(伯六:6)。
6.作為醫治用:生理食鹽水(也稱作鹽溶液)指的是消毒過的氯化鈉(NaCl,更常見的稱法是「鹽水」)溶液。直到現代的醫學,生理食鹽水仍被認為是首選能夠替代人體血液的溶液。不但被認為是在一個人需要大量補給水份時最安全的溶液,平時也可用於沖洗隱形眼鏡和鼻腔。
耶穌所居住的以色列地南方有一個含鹽量為一般湖泊十倍鹹度的海湖,聖經稱它為「亞拉巴海」或「鹽海」(申三:17)、(書十二:3)、(賽十六:8)、(結四十七:8)。因為該湖泊鹹度極高故其周圍或其中完全無法有任何動植物生存。公元第二世紀希臘人在稱它為「死海」(Νεκρά Θάλασσα英文:dead sea),意思是死氣沉沉的海。
雖然「死海」在耶穌時代讓住在靠海邊的居民幾乎不缺乏食鹽,可是對於食鹽取得不易的內陸百姓來說,就常要藉著以物易物才能獲得食鹽。
到了羅馬政府管轄的時代,羅馬士兵的餉糧竟然曾經用食鹽來抵扣薪水。英文薪資(salary)這字的拉丁文是「salarium」,這字是從拉丁文的「鹽」(salis)即(英文salt)而來。由此可知「鹽」在耶穌的時代雖然不能算是什麼稀世珍品,但從可用以抵免薪資來看,也算是頗具市場價格的生活食用品。
在《申命記》二十九章23節中摩西曾提到「鹽鹵」。「鹵水」自然存在於地表的鹽湖中。所謂「鹵水」是具高濃度的鹽水溶液。所以,若將「鹵水」煮沸讓其中的水份蒸發掉就可以得到食鹽。
中文「鹽」字從中國古代象形文字的角度來看,就是用「皿」(指鍋子)煮「鹵」(指高濃度的鹽水),而「臣」(指一般人)站在旁邊看守。
但是耶穌時代巴勒斯坦猶太地區的老百姓所食用的鹽不像現在以鹵水蒸餾的「海鹽」。而是「岩鹽」或「井鹽」、「礦鹽」。「岩鹽」是從鹽礦場或井裡面挖出來的,剛挖出來時候不過像是一顆拳頭般大小表面覆蓋著一層「 鹽層」的石頭。
在一般老百姓每個家庭的廚房中平時都會存放著些許這樣的鹽塊。有時烹飪時會用來伴在湯、菜中調味。有時則由個人右手拿飯菜吃而左手拿著鹽塊用舌頭去舔舐自行調味。無論是經過烹飪或舔舐,久而久之當鹽塊表面的鹽味逐漸消失後,他們便會將外觀看似石頭的鹽塊(其實已經是石頭了!)順手往門外一扔任人踐踏了。
(二)、「是世上的鹽」代表何意義?
我們一定要先了解「鹽」在耶穌當時社會或日常生活上所扮演的角色及當時一般老百姓對「鹽」的認知,才能明白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這句話的真正含意。畢竟耶穌是說給當時和祂有相同生活環境背景的門徒聽的。他們彼此在心中早已對「鹽」的功用、使用方式與市場價值有著共同的認知。
筆者在上文所列「(一)、鹽的功用」中,「作為醫治用」這一項應該比較不會是耶穌在這裡要用「鹽」來作隱喻的對象。或者少數人會用經過稀釋後的鹽水來清洗傷口,然而在耶穌時代應該不會有人到醫院施打生理食鹽水,更不會有人為配戴隱形眼鏡而需要用生理食鹽水清洗。所以若不了解耶穌當時時代背景的解經常會讓人啼笑皆非!
接著我們來看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這句話中隱含著什麼寓意?
1.「是」
耶穌在此不是用「命令式」說:「你們『要成為』世上的鹽」,或是用「未來式」說:「你們『將來會成為』世上的鹽」。而是用「現在式」、 「主動」、 「直說語氣」說:「你們『是』世上的鹽」。
耶穌在這裡所用的「是」這字希臘文為「ἐστε」。從文法上來看,這是一個「現在」、「主動」、「直說語氣」的動詞。在希臘文法中一個「現在」、「主動」、 「直說語氣」的動詞所要表達的是現在「持續性」、「完整性」的動作狀態。
換句話說,耶穌認為這些跟隨耶穌上山坐在耶穌跟前來聽祂講道的門徒「現在已經就是而且持續是世上的鹽」,不是以後未來才會是「世上的鹽」。
所以,我們要知道在後面的講論,耶穌心中都是存著針對著「世上的鹽」這樣的對象在講述所有的「主題論述」。我們也要存著這樣的概念來思想耶穌在這裡所說的話,才能明白耶穌所要對門徒表達的真意。
2.「世上」
「世上的鹽」,「世上」強調的是「入世的鹽」不是「出世的鹽」。這是耶穌從「揀選門徒」到「傳揚天國福音」及至最後「離世升天」教導門徒所一直維持不變的基調。耶穌不但要求祂的門徒要這樣作,祂自己也親身作了示範。就是福音不應該是懷抱孤獨、避世獨處或隱居潛修或蓋起華麗又具高科技設備的教堂、修道院藏身在其中過著與世隔絕的享受日子;卻是要活出真實、離開舒適走入人群中。使徒們(包括保羅、彼得)也都恪遵耶穌這樣的教訓。
參考下列經文:
A.「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一:9)
B.「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
C.「我既然這樣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間』,且與你們眾人同住,使你們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腓一:25)。
D.「你們存這樣的心,從今以後就可以不從人的情慾,只從神的旨意『在世』度餘下的光陰。」(彼前四:2)。
3.「鹽」
至於「鹽」,在耶穌和當時聽道的門徒雙方又有何在生活上共同的認知?使門徒在耶穌說出這話之後他們可以不需再經過特別解說就知道耶穌此話的意涵之所在。以下筆者就依照耶穌當時的時代背景提出幾點耶穌和在場聽道的門徒可能會有哪些共同認知的看法。
A.珍品
在中世紀時期,鹽又被稱為「白金」,由此可見,「鹽」是古代商業貿易上十分貴重的貨品。加上「鹽」在當時還可以被用來抵扣錢財,所以「鹽」在當時是被大家認為代表貴重又有價值的珍寶。
所以,耶穌告訴門徒:「你們是世上的鹽」也相當於是告訴門徒:「你們是世上有價值的貴重珍寶!」。
想像著假如我們當時和門徒一起坐在耶穌跟前聽道,耶穌告訴我們:「你們是世上寶貝的珍寶!」。可能其中有人會張大眼睛用難以置信的口吻驚訝地問耶穌:「這是真的嗎?祢不會是在跟我開玩笑的吧!」。
但事實證明這一切都是真的!耶穌完全沒在開玩笑!許多基督徒一直不認識或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是有何等的尊貴高尚、高貴典雅!因為我們是創造宇宙的全能主宰者用「重價」把我們從罪污中買贖出來的。參考以下經文:
「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林前六:20)
「你們是『重價』買來的,不要作人的奴僕。」(林前七:23)
為什麼許多時候很多基督徒會聽道乏味、行道無力、自我糟蹋、作賤自己的生命?其最主要原因就是沒有真正的醒悟、了解自己的生命和身份是有多麼的珍貴!
耶穌在作「主題論述」之前先提醒門徒要他們對自己身份必需有的正確的認識。這句話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時空也要來告訴今日天下的基督徒們,先認識「神所賜給我們難得的珍貴身份」,再以這樣的高度和視野來聆聽主的「寶訓論述」,如此才能真正明白、領悟主的心意。
B.防腐
當耶穌說祂的門徒是「世上的鹽」時,基本上已經假設這個世界正在不斷地朝著腐化敗壞的方向走去。有人或許會覺得這樣的看法太負面、太悲觀了!
社會改革家主張或許可以藉著普及道德教育、嚴刑執法來降低城市犯罪率,或者更嚴苛地訂定全球國與國之間的和平條約來大量的減少國際戰爭。然而,時至今日這些天真又不切實際的理論幻滅已成了無需再爭論的歷史的事實。
當罪進入始祖的完美世界後,基督徒應該對於這世界正在不停地趨向腐敗、墮落的種種現象不會再感到吃驚與詫異。因為這些教訓都是聖經所強調的。我們如果還要對這世界的未來採取天真的樂觀態度,這不但不合乎聖經的教訓,也不契合歷史的真相。
那要如何才能挽回這世界不斷持續衰敗的頹勢?所以基督徒們當自知在今天這個世代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是有多麼的艱鉅!
耶穌的意思是,每一個要來跟從祂的基督徒們都要像「鹽」一樣被擦抹並且完全滲透到整塊要被醃製的肉品中,如此才使這塊即將腐爛的肉品停止繼續腐敗!
因此,需要有一大群真正如「鹽」一般功能的基督徒們打散走入人群中,像「鹽」一樣,雖然是看不見的,卻是無聲無息地對世界發揮著強大的影響力。
但請注意!基督徒要入世與世界融合在一起,可是不可以與世界同流合污。因為「鹽」與「被鹽醃製的肉品」是永遠不會相同的。同理,基督徒的生活觀、價值觀也必然與這會不斷腐敗的世界是永不相容的。
C.調味
在古代鹽的主要功用除了可以「防腐」外,就是「調味」。不論甚麼山珍海味的食物若少了鹽,就無法帶出其鮮美的口味。
當然「鹽」若只放在鹽罐裡是沒用的,惟有被溶解在湯水或食物裡面才能發揮其「調味」的功用。所以基督徒當像溶解在人群中的鹽。雖然外表好像是隱藏看不見的,但是卻能實質發揮「鹽」的「調味」作用。耶穌的門徒也是這樣勉勵我們。請參考以下經文:
1.「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西四:6)
2.「……你們裡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可九:50)
所以,在一個其中有許多基督徒的團體若不能夠呈現出一團和氣或杜絕贪污腐败,那這些基督徒若不是假基督徒就是在神面前嚴重失職的基督徒。因為他們對這團體既沒有「調味」的功能,也不能「防腐」!
在一個原本充滿內鬥又營私舞弊、收受賄賂中飽私囊、滿口謊言、稅逃漏稅的團體若沒有因為基督徒的加入而在行為或語言上有所收斂、檢束。依照耶穌的冀望,這基督徒是一個嚴重失職的基督徒,也是一個辜負耶穌期望的基督徒!
但是令人十分傷心又遺憾的是,很多人都看過、聽過在一個由一大群基督徒所組成的基督教會中卻時常見到、耳聞人跟人之間彼此結黨紛爭、剷除異己、不行公義的事實。更讓人驚奇的是,有時領導階層還帶頭逃漏稅、貪贓枉法、違法亂記。
今天號稱以基督教立國的國家,連總統就職都要如同在法庭作證手按聖經宣誓。這樣的國家卻大量生產軍事殺人武器,在世界帶頭到處挑撥引發戰爭,在國內又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欺壓窮人、不行公義。
這些行為都是基督徒在向世界大聲地宣告:「基督教的信仰其實是一場騙局,沒有神!沒有公義!沒有審判!愛做什麼就去做,不用怕!」
試問一把連自己都已經都腐敗了的「鹽」還要如何再去保鮮食物、調理美味?世人不但聞不到由基督教會散發出的馨香氣息,倒還常常嗅到令人窒息的沖天臭氣!
今天許多教會經常埋怨現代人心地剛硬所以難以播撒福音的種子,就算播撒了也不容易見到開花結果!
但是這幾十年下來,何時看過哪個基督教派或教會由領導者帶領全體會眾從上到下謙卑地跪在神的面前為自己的罪與辜負對神賜給我們這寶貴身份的期望落空,沉痛哀哭悔改?倒是五花八門、林林總總的活動一場辦過一場,然而絕大多數都只是吃喝玩樂!
如果教會被搞得和社會的社團功能一樣。那麼人們來信耶穌要做什麼?如果到教會來所祈望要得到的在社會的社團就可以得到的話,那人們(甚至已經信耶穌的基督徒)會寧可去參加社會的社團,至少還省了被教會條規羈絆;自由自在地要做什麼、說什麼都可以! 站在屬靈的角度來說,教會還可以拿什麼來可以吸引人?充其量只剩下和社會福利救濟單位一樣的功能。
筆者以一顆非常沉痛的心情和各位分享一則《自由時報》于2022年5月22日在密碼台灣》發佈的新聞,主題-「台灣寺廟年年增,教堂漸凋零」。內容部分重點節錄如下:
根據內政部統計,自2008年以來,台灣的寺廟數量是逐年增加,相對的,教堂(教會)的數量即是逐年遞減,這應可代表台灣社會宗教信仰人口的消長。
依據內政部的公告統計,2008年台灣登記有案的寺廟數量是812座,之後逐年增加,至2020年是944座,這12年來共增加132座,增幅是16.2%。但是這裡統計的寺廟數量,是指登記有案的佛教與道教寺廟,還不包含遍布各地的神壇宮廟。
不過另一項數據。2008年全台灣的教堂(包括教會)家數是3262間,但是到2020年只剩下2913間,這12年減少349間教堂,減幅是10.7%。教會與教堂是天主教徒與基督教徒聚會的場所,教堂數量的減少,能否代表國內教徒人數減少?這有待進一步觀察。
以上這些是社會不容否定的事實情況與普羅大眾的現實反應。如果基督徒(尤其是教會領導者)還不知覺醒,不摒除謊言、實行公義。仍然繼續在營利累積財富,蓋起一棟比一棟更奢華的會堂。有一天當我們在主面前邀功:「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主肯定會回答:「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太七:22~23)
要作為一個真正像「鹽」的基督徒,何需高深的神學知識或崇高的社會地位?事實上從耶穌以來到初代教會的門徒,他們傳福音的模式一直都是如此未曾改變過。他們(包括耶穌)會先招募一些平民百姓,就算其中有達官顯貴或富豪權貴,在門徒中亦都是鳳毛麟角。耶穌(或使徒)在教導、告知他們幾點信仰核心的重要教訓後,就付予使命,再靠他們自己個人在信仰上對耶穌話語的實踐心得,便出去用他們的生命經歷扮演「鹽」的角色去作主的見證人。
D.失了味的鹽
耶穌在「你們是世上的鹽」這句話後又補了一句:「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筆者認為耶穌這句話的重點應該不是在討論已經失了味的鹽要用什麼方法「叫他再鹹」?
有解經家用《希伯來書》十章26節:「因為我們得知真道以後,若故意犯罪,『贖罪的祭就再沒有了』;」來解釋耶穌這句話的含意。
但筆者認為耶穌說這話時不是在討論「故不故意犯罪」的問題。所以解經家作這樣的連結並不恰當,也失焦了。
因為以當時耶穌所居住的地方大多數百姓生活上所使用的「鹽」都是「鹽岩」。當石頭般的「鹽岩」在失去鹽份後,只會剩下像石頭外觀的殘骸是毫無用處,所以就被丟棄在門外任人踐踏。
所以,筆者認為這是耶穌對門徒所發出的一個嚴肅的警告。對我們來說,是在警告本質上應該具有「鹽」的功能也已經蒙神賜寶貴身份的基督徒,若失去內在「鹽」的特質,對世界不再具有「防腐」與「調味」的功能,只徒具外在像一顆無用的石頭時,那肯定會被神丟棄。
我們可以用相同是耶穌的言行,就是「耶穌咒詛無花果樹」的故事(可十一12~21)來作類比。
「耶穌餓了!」遠的看見一棵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就往那裡去,或者在樹上可以找著什麼(可十一12、13)。
耶穌在靈裡飢餓了!看見一棵樹上有葉子的無花果樹要過去樹上找無花果,但是這一棵徒具茂密枝葉卻在其上完全找不到果子的無花果樹最後命運如何? 耶穌對無花果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然後隔天早晨彼得對耶穌說:「拉比,請看!你所咒詛的無花果樹,已經枯乾了。」(可十一14、20、21)
相同地,今天耶穌也對我們有所期待,渴望能在我們身上看見如同「鹽」「防腐」、「調味」的功用。這時如果我們若像一顆失了「鹽」味的石頭,耶穌可能也會對我們說:「從今以後,永遠沒有人要再使用你的鹽分了。」往後的命運會如何?我們應當自知!
二、世上的光
(一)、講論的對象
當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鹽」的時候是在強調這世界是一個不斷地在腐敗的世界。同理,當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光」的時候亦是在強調這世界正落在一個巨大的黑暗中,人類的生活和生命已經完全失去方向,看不見任何未來的光明的前景。但是可悲的是人類對於在黑暗環境中摸索度日的生活方式早已習以為常。更可悲的是都走到這麼悽慘的地步,人們還自認為可以掌控世界一切,還在為自己無知的小學及洞見誇口。
和前文一樣,耶穌不是也不是用「命令式」說:「你們『要成為』世上的光」,或是用「未來式」說:「你們『將來會成為』世上的光」。而也是用「現在式」、 「主動」、 「直說語氣」說:「你們『是』世上的光」。也就是說,耶穌認為聽祂講道的門徒「現在就是」「世上的光」而不是以後未來才是「世上的光」。
我們現在來想想,當初坐在耶穌跟前聽耶穌講論真道的門徒可能會是誰?應該比較不可能是達官顯貴或家财萬贯、富甲一方的大財主。比較可能只是一羣微不足道的凡夫俗子,甚至其中還可能會有些社會邊緣人。他們沒有顯赫的社經地位,對摩西律法也不見得會比文士和法利賽人更熟悉。
但是耶穌卻要將「你們是世上的鹽」和「你們是世上的光」這重大的使命託付給這群在世人眼裡看來是無知的草民去完成。
耶穌如此的行徑在今日二十世紀的世人眼裡看來必定啼笑皆非。這些不懂哲學也不諳神學的平凡愚民能夠為榮耀的神國成就了什麼大事?
但這是新約耶穌教訓的一個重要原則。這些門徒雖然不是什麼學術、財經、政治領域的專家,可是他們對於生命意義的認識和領悟與實踐力卻叫人望塵莫及!正如保羅所說:「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林前一:21)
「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林前一:27)。
今天的基督徒最對不起主又可憐的地方就是信了一輩子耶穌,結果並沒有靠主的力量來改變自己過去的卑劣生命本質,在人面前活出「成為鹽」、「成為光」的樣子叫「有智慧的」、「強壯的」羞愧。卻仍舊繼續保持被神揀選前「愚拙」和「軟弱」的樣子在世虛度時日。讓聖經上神的話語被世人輕看,視為天方夜譚。讓主的名和主的話成為世人的譏諷和笑柄。實在可悲!
二、艱鉅但簡單的任務
耶穌繼續說:「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五:14b~16)
當基督徒讀到這句經文時,常會以為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光」,是要我們成為一盞明燈在這黑暗世界去幫助在世界迷失方向的人,照亮他前方的道路為他們指引迷津。這樣解讀似乎也沒錯,但是沒有正確命中經文的本意。
因為耶穌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耶穌的意思不是要我們成為一盞強光燈去為世人照亮黑暗的前程道路;而是說我們要用我們身上的光在人前「照亮自己」,「讓世人看見我們的好行為」。讓我們的好行為如同在極度的暗黑環境中聚光燈聚焦的閃耀焦點;也好像一座建在高山上的城堡,當人們還在蜿蜒的山路上前行時,在大老遠就可清楚望見它。
耶穌言下之意是:世界的幽暗使世人眼睛被蒙蔽又大家都像烏鴉一般漆黑以致他們無法看到可以模仿效法的好榜樣(就算有好榜樣也會因被排斥而隱藏起來)。也可以說世上已經不太容易再看到善良、聖潔、仁慈、誠實的美好道德行為榜樣可以效仿了!所以耶穌的跟隨者(今日稱「基督徒」)更要站到大家都可以明顯看得到的高處,甚至希望將聚光燈打在自己身上,如同高山上的城堡;燈臺上的明燈,成為神形象在世間的代言人成為天下眾生的效仿榜樣。
許多人(包括基督徒)總認為聖經中耶穌對跟隨祂門徒的道德標準要求很高,諸如:愛人如己、饒恕、憐恤人、聖潔無瑕。但我們又不像耶穌,祂是神耶!我們哪有可能做到?
可是令人兩難的是,若沒達到耶穌的要求的標準,人是無法進天國的(來十二:14)!於是許多基督徒的心中就一直沒把握地陷在「我可以得救嗎?」和「我無法得救嗎?」這兩難的疑惑之間惶恐不安的過了一生。所以,不是只有世人,今天連基督徒自己也常常讓自己陷在黑暗中。這樣要如何能成為讓世人學習的楷模?這就是「道成肉身」的深奧真理!
通常我們對「道成肉身」只認識「道(指神的話)成為肉身降世」。這是將「成」翻譯作「成為」。
但是「成」(希臘字γίνομαι)(唸ginomai )也可以翻譯作「成就」(太一:22就是這樣翻譯),而在(太五:18)就翻譯為「成全」,意思就是「道」(神所說的話)是可以依靠聖靈的幫助「成就」、「成全」(或是「落實」)在像我們這樣軟弱的肉身上。耶穌已經親自成為軟弱的肉身降世,帶著和我們一模一樣有著七情六慾的肉體,卻讓天父的話(旨意)完全「成就」在祂軟弱的肉身上。活生生的在人類的歷史中為我們示範過一次了!所以我們可以說,耶穌「道成肉身」是為了給我們示範「道成肉身」。如今我們所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絕對相信的信心」!
因此,所有相信耶穌的基督徒也要用自己的一生靠主,讓主所說的一切話都「落實」在我們這軟弱的肉體上,讓世人親眼看見神所說的一切話(涵蓋一切的美德、良善、誠實)都是真的可以在我們這肉體上完全實現的,不只是一堆空話或是道德勸說而已。
當一個基督徒真正讓神的一切話語都落實在他的身上時。那種無慾無求、從容自在、寧靜安詳的生命,無論一舉手一投足都會從他身上散發出一股祥和馨香的氣息,叫人看了羨慕不已。發自內心靈魂的最深處又景仰又期待和他一起來跟隨耶穌。這不就是耶穌成為肉身降世救贖全人類所用的方法和目的嗎?!
傳福音不是一直靠著辦詩歌演唱會、福音茶會、救濟活動。當然筆者並不否認基督徒應該關懷社會的窮困弱勢者,給予他們基本的生活救助。
但如果只是靠「聽詩歌」、「吃好料」、「聆聽吐苦水」、「領救濟金」的手段來吸引慕道者,這樣來信耶穌的人,在他們失去這些外在的物質供應時就會很快地再離開教會和信仰。
有人信耶穌去教會只是覺得能在教會找到投他們興趣所好之事。有人信耶穌只是把過去拜「媽祖」、「關公」、「佛祖」的信仰,名字換成「耶穌」而已。繼續拿以前拜媽祖、關公、佛祖的觀念和方法來拜耶穌,其他都不變!
耶穌教導我們傳福音的正確方法是讓人能在我們身上親眼看到神的形象,給人心裡產生的極大震撼,極度期望自己也能有加入這個榮耀行列的榮幸!耶穌給我們對於傳福音的教導和示範,從來就不是依靠高深的淵博學識或富可敵國的財富或是能呼風喚雨的權勢,更不是讓人眼花撩亂的種種花招!而是讓我們身上散發出馨香生命的氣味,讓人愛慕景仰如此美妙的靈魂而快跑來跟隨耶穌(歌一:4)。耶穌曾經做到了,跟隨祂的腳步我們也必能做到!
2022/06/03 於台中家 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