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甘霖的帳戶下來了! 詳情請點擊這裡

因愛稱義 (文字檔)

Content Format: 
Tags: 
Date recorded: 
2024.12.09
Place recorded: 
Paris

因愛稱義

「觀果知樹」是福音書提出的一個檢驗周遭人事物是良是莠的方式。雖然根據果實很容易能認清種子品質的好壞,然而「觀」從撒下種子到結出果實,需要很長的時間。人們在這時間裡,急促的用自己的想像或「欲加之壞(好),何患無詞」的隨意,褒貶一棵樹的好壞。

十六世紀初,一大批基督徒無法再忍受天主教主政者為了私慾,以神之名頒佈繁瑣的儀文以及背道而馳的教理,因而當簡單又直接了當的「因信稱義」如同一把利劍出鞘時,立刻激起這批異議份子(Protestants)掀起改教風潮。「新教」遍地開花。

面對聖俗、是非不分的混亂,為了能撥雲見日,異議份子用極簡的經文做為衝力,以達立竿見影的功效,無可厚非。福音也在這極簡的「因信稱義」下,迅速的傳到世界每一角落。

問題是宗教改革已經過了五百年,當時針對信仰沈重混濁而提出大破大立的「因信稱義」之利器,在民心、社會和宗教背景完全與十六世紀不同的今天,是否還適用?或者這利器反倒把主寶血深刻的生命救贖,表面、膚淺、演戲化了?

是應該暫停一昧「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的吶喊(羅10:10),定下心來靜觀「因信稱義」的果實,思索這樹的好壞。

畢竟,從最起初,第一世紀,主耶穌復活升天之後,使徒接續在巴勒斯坦地傳的福音裡,並沒有「因信稱義」這樣的教導。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基督徒,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的安息日會等,都不拿「因信稱義」做為世人得贖的依歸。天主教經過五百年痛定思痛的瘦身,不但沒有潰敗,還堅固的保住了教會的「一體」。反觀新教,雖然如同一人一樣的齊聲高呼「因信稱義」,但卻隨著時間洪流,一分為二,二分為四,裂成萬千教派,無法成為一體,歸為一牧。

十九世紀後期以降,新興的基督教派如雨後春筍的相繼冒出,派別雖不同,但創教的路線卻非常類似:最初都以「因信稱義」做為信仰的核心。等到入教的人數多了,這一「因信耶穌稱義」的恩典(加2:16),很技巧的被轉換成「因信本會稱義」。要求信徒對教會要忠貞不二,奉獻當竭力;對牧者的教導要順服,否則等同不聽從神。每次佈道聚會,幾乎都成了「信」的劇場。眾人等候觀看的不是飽含時間的果子,而是眨眼立現的奇事。甚至安排攝影機跟拍,放映到會場各角落,激起全場遠近會眾不絕於耳的「哈利路亞!」歡呼。.. 又一新教派於焉誕生。

事實上,使奇事發生的信心,和因信稱義的信心,完全不同。

*因信稱義的信心,指的是亞伯拉罕未受割禮之前,就已經因為信神而被神稱義。稱義,在受割禮之前。受割禮是對這早已經存在的信心,蓋章證明(羅4:9-11 he received the mark of circumcision as a seal of righteousness that he HAD by faith while he WAS still uncircumcised)。

*具有能使神蹟奇事發生的信心,卻沒有愛,這樣的信心有什麼益處呢?一點益處也沒有!更不用說能被稱義了。最糟的情況,甚至會使具備這移山信心的人,離義更遠(林前1:7;3:1)!

再者,愛大於信(林前13:13)。信心所能完成的,愛必然能夠更完美的做成。挪移山的信心雖然讓人如同看戲般的驚呼連連,給口渴人一杯涼水的愛,卻能甦醒飲水人的靈魂。若說信能使人稱義,則愛必定能使被稱義的人,更完全的活出神的義來。

愛的極致,在於不曾將「神會看見」做為付出的考量。

義人回答主說:「主阿!我們什麼時候看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可以說是好樹在愛裡所結出的最佳美果子。

巴黎教會2024.12.07「因愛稱義」音頻連線

*和不流:

https://seventhousand.net/en/node/2541

*Podcasts:

https://podcasts.apple.com/fr/podcast/%E6%B4%BB%E6%B3%89%E7%94%98%E9%9C%96/id1748759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