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以馬忤斯的路上來回
Onglets principaux
在通往以馬忤斯的路上來回
【經文】(路二十四:13~35);(可十六:12)
壹、前言
有兩個耶穌的門徒,一個名叫革流巴的,在耶穌被釘十字架死而復活後的頭一天,也就是七日的頭一日,帶著失落的心情離開耶路撒冷,前往離耶路撒冷二十五里(約十一公里)鄉下(可十六12)的一個村子,名叫「以馬忤斯」(意為「暖井」,可能是該地有溫泉)。但是在到達「以馬忤斯」之後不久就又立時返回耶路撒冷。這段經文就是記載革流巴這兩位門徒在耶路撒冷和以馬忤斯兩地這一來一回所發生的故事。
《路加福音》二十四章17節記載:「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什麼事呢?』他們就站住,臉上帶著愁容。」
這個故事也可以說是許多現代基督徒的信仰寫照。雖說信了耶穌,生命中也曾有與耶穌同行的經歷,但怎麼還是在很多事上總是『面帶愁容』?
故事記載,革流巴這兩位門徒在從耶路撒冷出發前往以馬忤斯的去程路上時,雖然耶穌來靠近他們與他們同行,可是他們卻『眼睛迷糊,不認識耶穌』(路二十四16)。但當他們們在以馬忤斯家中『眼睛明亮,認出耶穌』(路二十四31)後,就立時起身從以馬忤斯返回耶路撒冷(路二十四32~33)。到了耶路撒冷時,正巧遇上十一個使徒和幾個門徒聚集在一處。於是就向他們見證說:「主果然復活」
是什麼原因叫革流巴這兩位門徒『眼睛迷糊』?又是什麼關鍵因素讓他們『眼睛明亮』?革流巴這兩位門徒在這趟旅途一來一回對耶穌的認識經歷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題。
貳、眼睛迷糊的原因
為什麼耶穌親自靠近革流巴這兩人並和他們從日正當中走到日頭平西,同行有十一公里之遠,然而他們兩人竟沒有察覺耶穌和他們同行?
是耶穌變了一個形象(可十六12)和原來耶穌的外貌完全不同,以致他們認不出耶穌來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為何他們在耶穌擘餅時卻又認出耶穌來?難道耶穌在擘餅的時候又換回了原來的外貌?
經文中預先清楚寫到:「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路二十四16)。『迷糊』(krateo)這字在聖經希臘文原文是動詞「抓住」、「掌控」、「抑制」、「堅持」的意思。因為這個字在此是使用被動式。所以若將『眼睛迷糊』依照原文直譯也可以是『眼睛被抓住』或是『眼睛被掌控』。
我們經常用一個人的「眼睛」去看待一件事情的角度來描述這個人對這件事的「看法」或是「觀點」。所以當一個人的眼睛被某種看法或想法「掌控」或「抓住」時,他往往無法看清這件事情的真相。
這麼說,那是什麼觀點「掌控」或「抓住」了革流巴這兩位門徒的「眼睛」,以致讓他們認不出耶穌來?
耶穌在《路加福音》二十四章25~27節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
猶太人所讀的《聖經》叫做《塔纳赫(Tanakh)》。《塔纳赫(Tanakh)》包含了摩西(《指摩西五經》)、《先知書》和其他著作(如《詩篇》、《箴言》、《傳道書》等智慧經書)三大部分。「塔纳赫(Tanakh)」是猶太教的《希伯來聖經》,也是猶太教正統版本的第一部重要經典。後來基督教稱之為《希伯來聖經》或《舊約聖經》。
耶穌用猶太人所熟悉的《塔纳赫(Tanakh)》中有關祂的預言記載來喚醒革流巴這兩位門徒的『迷糊眼睛』。於此同時也告訴我們,他們『眼睛迷糊』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心思對於先知預言有關耶穌受難、被殺、復活所應該要去相信的事反應得太過愚蠢、遲鈍了。也可以說他們的內心是「不相信」這些預言的。
舊約中《詩篇》以及《先知書》論及基督受苦的預表或預言的經文簡列如下:
A. 詩二:1~2;詩廿二:1,14~18;詩四十:14;詩六十九:1~4;
B. 賽五十三:7~8;
C. 耶十一:19;
D. 但九:26;
E. 亞十三:7;。
其實當耶穌還與門徒同在時,就曾多次向門徒預言,祂會受害、被殺並在第三日復活(太十六:21;太二十:19;可八:31;可九:31;可十:34可十六:11;可十六:13 、14;路九:22;十八:33;約二十:25)。
以上這幾段經文一直不斷強調一個重點,就是耶穌必定會受害被殺,但是「過三天祂要復活」。可是當時門徒們都無法接受或明白「死人復活」這事,因此一直都不能相信,甚至拒絕接受這將要發生的事實。
因為門徒們完全無法相信「耶穌復活」這種事。所以即便耶穌死後又復活已成事實,也被許多人看過並證實,但仍然許多門徒是「不相信」的(可十六:11;可十六:13 、14;約二十:25)。
從革流巴與耶穌的對話可以看出,他們認為耶穌死了,一切的救贖盼望都沒了(路二十四20~21)。
在絕望門徒的潛意識中認為耶穌已經死了,也過三天了,但是祂不會再復活。對耶穌他們不再抱持任何希望了。
正因為他們的眼睛被「耶穌不可能再復活」這觀念牢牢地「抓住」,所以在他們的觀念中也絕對不會去想到耶穌還會再回來。因此就算耶穌與他們同行了十一公里,他們仍然認不出耶穌。
事實上人類是很軟弱的,像復活這種偉大的神蹟,要用人的智慧、理性來理解是非常困難的。耶穌的門徒多馬曾經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約二十25)。這是非常有名的一句話,也說出了一般人在理性層面上的正常反應。因為復活的神蹟實在遠遠超過人的理智所能理解的範圍,是用人的生命經歷所無法解說清楚的。。
參、空墳墓的迷失與復活的盼望
整個基督教的信仰核心價值是什麼?就是「基督已經復活了!」。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14節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所以耶穌『必須』被抓、受審、釘十字架、受死、復活,這是神計畫中的唯一劇本,是神戰勝死亡的大智慧,這絕對不是突發事件或意外發生。
《約翰福音》二十章記載,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墳墓那裡,看到石頭從墳墓被挪開,就回去見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於是他們又一起來到墳墓那裡,看見墳墓是空的,而耶穌的身體已經不見了,只留下裹頭巾和細麻布。
當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返回自己的住處後,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有天使來對馬利亞說:「婦人,你為什麼哭?」她說:因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裡。馬利亞說了這話,就轉過身來,看見耶穌站在那裡,她卻不知道是耶穌(約二十14)。
約翰用『哭號』(klaio)來描述馬利亞的悲傷 (約二十11)。約翰在拉撒路死時(約二十31;33)也是用這個字來描述『哭泣』。這表示馬利亞是真情流露,如喪考妣般的哭泣,以至於耶穌在她身邊她卻不知道(約二十14)。
這時,耶穌問她說:「婦人,為甚麼哭?你找誰呢?」(約二十15)。這句話也可以看成耶穌是在對世人(或基督徒)說的:「世人啊!你們到底為了失去什麼在憂傷?你們在尋找什麼?」
當馬利亞看到空的墳墓時而哭泣,這表示她不相信耶穌已經復活了,而是屍體被偷走。從(約二十1;2)可知,打從一開始馬利亞就認為耶穌是被人挪去,而不是復活。她心中一直沒想起耶穌曾說過祂第三天要復活的事。和其他門徒一樣他們都不相信耶穌已經復活了(路二十四11)(可十六10;11)。
馬利亞的哭泣表示她來到墳墓時期望看到的是,被捆著細麻布和裹頭巾的耶穌屍體。如果事情照她的預期這樣發生的話,她就不會哭泣。但是如果耶穌沒有復活,祂的身體仍被細麻布和裹頭巾纏繞著的話,那世人就要永遠悲傷哀哭。
世人的眼睛會迷糊看不見神的原因就是因為『空墳墓的迷思』。我們總希望神給我們叫我們不會哀哭的東西。如世上的財富、地位、愛情、壽命。
『空』的迷失,總是會叫我們失望傷心,甚至耶穌站在我們旁邊與我們同行,我們都不知道。
許多基督徒總是很難接受信耶穌之後還會遇到『空』,總是期望耶穌給我們眼睛看得到的是『不空』。
馬利亞是因為哭得太傷心,淚水太多以致使她認不出耶穌來?或是說我們遭遇的苦難太大,叫我們認不出耶穌來。事實上卻不完全是如此!革流巴二人在前往以馬忤斯的路上沒有淚水也認不出耶穌。
沒有遭遇苦難的人、眼中沒有淚水的人,也不一定能認出耶穌。是「心中的偏執與成見」,阻擋了人對神作為與旨意的認識。所以就認不出耶穌來。
唯有心存復活的盼望,將生命的主權交託在神的手上,拋開「有、無」、「生、死」的自我執著,才能看見其實我們的一生都有耶穌與我們同行。
這世間有兩個最大好的消息(Good news ),一個是空蕩蕩的馬槽裡有了嬰孩耶穌(耶穌降生)。另一個就是耶穌的墳墓最終是空蕩蕩的墳墓(耶穌復活)。「空墳墓」應該成為基督徒一個最大的盼望。因為「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裡。」(林前十五17)。
耶穌說信靠祂的人有一天將與祂一樣復活:「復活在我就是復活,我就是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十一25)。這是何等令人振奮的應許和大盼望!為何我們今天還戀慕著世上「不空」的好處,放不下、捨不掉、斬不去、割不斷?
肆、眼睛明亮的關鍵
又是什麼關鍵的因素叫革流巴二人能「眼睛明亮」起來認出耶穌?有人說是因為他們吃了耶穌擘餅的靈糧,所以眼睛明亮起來而認出耶穌。但是根據經文記載不是這樣的。(路二十四:30;35)就清楚說明,他們是在「耶穌拿起餅來祝謝擘開的時候」認出耶穌。
相信耶穌的祝謝和擘餅的動作,有祂獨特不同於其他人之處。革流巴二人就是藉著這特殊的動作認出耶穌。這也顯示出革流巴二人在這方面的信仰靈敏度是很高的。
他們對於耶穌的動作(或從屬靈角度來說是「神的作為」)有一種反射式的直覺辨識。當然,這是出於長期以來他們的信仰與耶穌之間所建立的認識。這種認識可以叫一個人快速地地認出一件事是否是出於神的作為。
馬利亞原本因為哭得太傷心加上心中的偏執,以致耶穌站在她前面,使她卻不知道是耶穌。直到耶穌呼喊她的名字:「馬利亞!」。這個已經呼喊過無數次,她已經熟悉到不行的語調,讓她突然認出是耶穌在叫她。就轉過神身用希伯來話對祂說: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約二十:16)
耶穌復活後,幾位門徒在提比哩亞海邊打魚,但是一夜並沒有打著什麼。天將亮的時候,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不知道是耶穌。耶穌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他們便撒下網去,竟拉不上來了,因為魚甚多。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對彼得說:「是主!」(約二十一:1~7)。
耶穌所愛的那門徒照著以前的經驗認出耶穌。
有人靠著耶穌的「擘餅動作」認出耶穌;有人因著耶穌對自己名字的「呼喊音調」而認出耶穌;有人憑藉耶穌「過往的作為」認出耶穌。
以上這幾個例子說明神對不同的人可能會用不同的方式展現祂自己。但是有一件事是必需的,就是我們平時必需與神在長期的禱告或靜思、冥想中建立一種親密的關係與習慣。這種關係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耶和華不在烈風、地震或是火中向以利亞說話。卻是在微小的聲音中像他說話。(王上十九:11)。這種長期與神所建立的關係已經成為一種信仰習慣,可以讓我們對神的微小作為有高靈敏度的洞察能力。
革流巴二人在回憶路上的經過時說,耶穌在路上跟他們講解聖經時,他們心中是火熱的。「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嗎?」(路二十四:32)。是的,他們當時的心中是火熱的。但是他們卻沒有在「心中火熱」那時候認出耶穌。
這裡在提醒我們一件事,信仰上認識神的習慣作為並與神建立親密關係。這似乎比起一時的「心中火熱」更能叫人認出神來。人不常常有火熱的心,但是長期固定所培養的信仰習慣卻是很重要的關鍵。火熱的心常常是一時的,外表的,是容易被看見的。然而我們更要與神去建立那人比較看不見內在的屬靈關係與習慣。
伍、結語
在耶穌復活後的頭一日有婦女帶著所預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滾開了,他們就進去,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
正在猜疑之間,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婦女們驚怕,將臉伏地。那兩個人就對他們說:「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路二十四5)
這句話:「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給今天的基督徒一個當頭棒暍。為什麼我們總是在會朽壞的物質世界中去尋找屬靈的生命?我們為何用要用世人的思維來追求屬靈的生命?這是叫我們眼睛迷糊的主要原因。
我們常聽人說,我們都是活在如同苦海的世間。為何世間像苦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人都有一死」。死亡前的疾病與死亡後與所愛親人的天人永隔,叫既人痛苦又無奈,無人能解釋或安慰這些痛苦和無奈。然而神藉著叫耶穌復活並應許我們有一天也可和他一同復活(「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他復活,因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徒二:24)),成為我們一個最大的安慰和永恆的盼望。
陳以熙 2020/06/19 於台中家 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