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人生3﹝學障個案故事﹞
Onglets principaux
夾縫人生3﹝學障個案故事﹞
「我們無須承擔他們的人生,但期望幫他們找出一條路走。」
小悠今年國一,是個多重學障孩子!閱讀、書寫、算數、知動都有,簡單說,他的腦部無法處理視覺圖像,因此要輸入文字、數字極為困難,如果生在沒有文字且以物易物的古代,小悠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人。然而在這個全靠文字數字學習以及傳遞訊息的現代,即便媽媽是學校的特教老師,面對兒子的狀況除了想盡辦法協助他學習外,剩下的只有滿滿的心疼。還好小悠生性樂觀,又是體覺學習的孩子,所以他願意重複練習而不抱怨,夢想就是成為一位蛇板教練。
但山山就沒那麼幸運了。山山是前年來參加戲劇療育的孩子,算算今年他國二了。他看起來比同齡瘦小及天真,第一天帶他來上課的是阿嬤,進門就說他調皮請老師多加約束。從助教口中得知,阿嬷從兩歲開始照顧山山,爸爸工作時間很長,常常回家睡個覺就出門,所以他大半時間都自己玩,不然就在廟裡幫阿公、阿嬤倒垃圾做打掃工作。兩天課程下來,我們發現他的感性跟創意。他畫喬老師穿和服送給老師;做飛鏢上面寫著「我愛大家」「我愛你們老師」;當紅娘把男女助教的手拉在一起;寫「大吉大利」「年年有餘」貼在喬老師背上等等。當然,表演少不了他的身影,因此可知他有多忙碌,腦袋沒一刻停歇。這樣一個情感彭湃又想像力豐富的孩子,當他學業遇到了困境,可想而知急性子的阿嬤跟忙碌的阿公是無法理解跟協助他的。最後一天他遺落了家裡的鑰匙,當老師跟他相約把鑰匙還給他時,看到了那個為了適應社會勉強自己成熟,加上長期壓抑而沉默的山山,與課堂上活潑自信的他判若兩人。「老師,還有課的時候一定要告訴我喔!」他認真的說完這句話後便與老師揮別。看著他離去的背影,我們知道在他面前的路仍然孤獨,只能默默祈願這16小時的快樂,足以陪伴他到下一次的相聚。然而,接下來的課程卻再也聯絡不上他的阿嬤與姑姑,山山的狀況已經音訊全無。
今年,學障工作坊開始協助家長找出孩子的「原型」,透過了解自己的原型、接納自己的原型,進而找到原型的強項與不足,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可是究竟「原型」是甚麼呢?
讓我們以一台自動饅頭機來做譬喻吧!當我們準備用自動饅頭機製作饅頭時,我們會在機器的步驟(一)「原料投入口」放入材料,如:麵粉、水、酵母、砂糖、油等,接著啟動機器,機器就會進入步驟(二)「製作流程」,在設定好的配方、時間跟溫度下開始製作饅頭,包含攪拌、靜置發酵、揉切、蒸熟,最後在步驟(三)「成品出口」區,機器會把饅頭冷卻,一個個套上包裝,然後送出饅頭。我們頭腦的原型也類似這台自動饅頭機,只是頭腦處理的原料是「訊息」,這些訊息同樣需要經過三個步驟,即(一)訊息接收→(二)訊息處理→(三)訊息輸出。如何運作呢?
首先,(一)「訊息接收」,神給我們的訊息通道有五個,包含:(眼)看到的、(耳)聽到的、 (鼻)聞到的、(口)吃到的、(手)摸到的、(身體)感覺到的,就是我們的五感。只是每個人的五感各有強弱,通道開口各有大小,因此同樣的訊息下來,每個人收到的訊息就開始有了變化。舉個例子來說吧!一個聽覺強的媽媽生了聽覺強的孩子,那麼他們就會相處愉快,因為一說就到、立刻有反應。可是如果她的孩子偏偏聽覺弱、視覺強,那麼問題就來了。因為她可能常常覺得孩子都叫不動、沒在聽、對她不回應,但其實根源只在於他們的接收通道不同而已。她需要的只是改用便利貼、傳line訊息、用小白板跟孩子對話,設法讓孩子「看」見,同時在對孩子說話時盡量站在孩子的面前,讓孩子看得到她的表情和動作,並且說話盡量簡短說重點,體諒孩子聽覺通道不強,那麼親子關係就可以立即改善。反之,倘若這位媽媽知道自己視覺弱,那麼她需要請孩子體諒她,盡量用說的跟她表達需求,因為很多時候她可能對孩子的需要視而不見,即便孩子留了訊息給她,她仍然過目即忘。(以上五感強弱是指在器官功能皆正常之下,但所看所聽所感無法輸入腦中。好比相機的鏡頭跟功能都正常,只是影像就是寫不進記憶體裡!)
接著是(二)「訊息處理」機制。當訊息進到腦子之後,就像饅頭機要開始把材料混合加工了,這個過程可能包括:「語文」的理解+「邏輯數理」的運算+「自我覺識」的好惡+「人際關係」的取捨等,在這個處理過程之下,訊息就有了全新的樣貌。好比麵粉+水+油會變身為一顆饅頭,而孩子一句頂嘴的話經過媽媽腦子的訊息處理之後,就會變成一根棍子一樣。
最後就來到(三)「訊息輸出」的階段了,饅頭機出來的是一顆顆包裝好的饅頭,而我們輸出的就是「說話」或「手做」或「行動」了。那麼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上面那位媽媽腦中的棍子,在訊息輸出時會變成甚麼了吧!肯定是所有輸出通道都全開啦!
在上述的概念之下,我們就可以理解到,接收通道越大的人,資訊收集就越多越完整。接著進到腦袋之後,處理程序越有條理越完整的人,就可以把訊息解構及結構得越好。最後在輸出訊息時,善於說話的人可以把訊息講得大家都懂,完整充分地傳遞出去。而會做事的人,就能做得面面俱到。
那麼在這個架構底下,究竟學障者的腦部有何不同呢?同樣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有些人對訊息「接收」困難。第二,有些人對訊息「處理」困難。第三,有些人對訊息「輸出」困難。而這些困難,主要多以文字、數字、圖像為主,也因此阻礙了他們與人的對話、學校的學習、工作的執行。對於現實生活的狀況,也容易因為訊息的接收和處理不完整而判斷錯誤。更在輸出訊息時,往往也因為說不清楚、做不完全而造成誤會或疏漏。
「我們無須承擔他們的人生,但期望幫他們找出一條路走。」
~~活泉甘霖學障創意工作坊
《拿掉不用功標籤,看見學習障礙兒的「會」與「不會」》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