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奧勒利・奥古斯丁聊起 – 8
Onglets principaux
從 奧勒利・奥古斯丁聊起 – 8
根據創世紀32: 27~32 記載,雅各Jacob和神人摔跤,雖得到祝福並獲改名為以色列,然傷了大腿窩筋以致大腿瘸了,奥古斯丁的結論是「信仰基督的人受祝福,不信仰祂的人則成為瘸子。」,這刻板語調似乎很耳熟,在教會廳堂下絕不陌生。若瞭解雅各的一生行為說他是個標準的“機會主義者”應是中肯。自出生爭相出頭,成長時與兄奪名份,面對自己婚姻,面對自己與兄長以掃Esau的和解攤牌,再再看到雅各好勝爭利的性格特質。或可說神藉著雅各一生的作為成全祂對亞伯拉罕的祝福,由四個妻妾的生育帶出以色列族裔的繁延,然同時獲得“瘸腿”及“祝福”的背後意義是遠勝這個膾炙人口的聖經故事。“祝福”與“咒詛”這個“好”與“壞”的反差似乎是人神關係中不可缺的鐵律 iron law。就如同使徒保羅自述:「又恐怕我因為所得的啓示甚大,就過於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免得我過於自高。為這事,我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我。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輭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後書12:7~10)使徒保羅這句《主恩夠用Mygrace is sufficient forthee》能將“刺thorn”的試煉轉化成追求主恩庇覆的動力,不能不說他已成功定位了人神關係奇妙的平衡點,藉這兩者間的關係進入主好憐憫的恩典裡。當世人成功時總是得意忘形,自詡人定勝天的誇語,隨來的是驕奢的傲慢,有如巴別塔的故事、雅各的經歷、保羅的體驗,都再再說明瞭「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各書4:6)。古今宗教的發展史也是如此,教會會堂的建築是愈蓋愈大愈美愈高,欲藉有形建物去彰顯對神的敬意,而無視 神是不喜愛祭祀(馬太福音12:7)。
教堂的設置是人類敬 神的祭壇,早期在北海區的維京人Vikings祭神奧丁Odin 殿堂是採高尖塔式的建築,他們自認為森林神族且北歐神話也以“世界之樹Yggdrasill” 又稱宇宙林樹為述說背景,所以崇拜會所就以樹型為樣,愈高聳愈表敬神之意。始自789年維京人入侵不列顛群島起,透過歐洲內陸河流各分支,歐陸無一倖免維京人武力的指染,維京人雖用武力征服了歐陸,但隨後歐洲城堡建構的興起,維京人的武力掠奪日漸趨緩,經過幾百年文化人種的熔合,維京人終在歐陸落戶,且信仰上依歸了基督教,受北歐原族文化的影響,教堂建築樣式就發展成尖形拱門lancetarch的歌德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且風行於12、13世紀。其中以位於德國科隆Cologne的聖彼得大教堂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 最為經典。宏偉的歌德式教堂,約翰・歌德John Wolfgang von Goethe將它比喻為高聳入雲的“上帝之樹”(又是帶有北歐神話的影子),細看教堂內部的建構又如大樹伸展成千上萬的枝子,似乎呼應著信徒要與主聯合,訴說著「你們要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你們裏面」(約翰福音15:4)。然這原本敬神崇高的意象在19世紀有了質變,1821年由都市計劃師兼建築師卡爾・弗烈德里赫・辛克爾 Karl Friedrich Schinkel 為普魯士國王腓德烈・威廉三世Frederich William III(1770~1840)在柏林維多利亞公園設置了普魯士戰爭國家紀念碑。碑塔乍看之下與歌德式尖塔雷同,但頂尖的飾物不是基督教的十字架,取而代之是日後德國崇尚軍人榮譽的鉄十字Ironcross。自此德國的統一走向軍國主義至一戰、二戰的征途,帶給數以百萬計的人類家庭慘劇。歌德式高聳直立的十字架雖代表人類想親近神的意念,但鉄十字卻是一把刺向天上的尖刀,得來的代價是千萬生靈塗碳的人命隕滅,這由善轉惡的意象以乎是「拆毀傲慢巴別塔」的翻版。
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有關聖經的部份,在舊約對創世紀有較大篇幅的討論,特別是有關“原罪”的申述,其它如列王紀、傳道書及詩篇等也有些看法。至於新約則以保羅書信為主,輔以四福音中的經節,討論上帝的恩寵及基督的復活帶來世人對信仰的盼望。另外他對使徒約翰所寫的啓示錄中提到的末日審判及新天新地也有他的獨特看法。該書可引出值得討論的題材是蠻豐富的,也不是曲曲幾頁筆觸可以涵蓋,現就此打住作個結語:我本不當文中所示為唯一正解,然他的書裡綱目確是個有趣的討論提領,透過與奥古斯丁的紙上對話,倒是讓自己的信仰有機會再次反思。聖經所帶來的訊息,理應依歸於人本的價值,適時以“人的視角”切入去看它的意涵,有時更能體會出它的教導,一味《歌頌式》的崇拜反使神憐憫的恩典失焦。誠如耶穌在馬可福音二章27節所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
波羅的海出生的德國浪漫主義畫家卡斯巴・大衛・佛烈德利赫 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 認為大自然是神表現的另一形式,返璞歸真是對 神性意識的自我探索,人應在大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上帝,在自然界的威嚴下,也是對神性意義的證實。這說詞對長年在會堂刻板聽道為宗教體驗而掙扎的信眾,無異是一劑營養補品……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