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信耶穌?
Onglets principaux
什麼是信耶穌?
在探討早期基督教的歷史和文獻時,我們經常遇到一個核心問題:什麼叫做信耶穌?從學術的角度來看,這不僅是一個宗教問題 (個人如何理解與實踐基督信仰),更是一個歷史問題 (時空間中的基督教社群如何看待信耶穌)。
個人的主觀宗教經驗是沒有標準的,人可以自由定義什麼樣是信耶穌。但歷史中眾多基督教社群如何看待信耶穌這件事則有跡可循,人可按圖索驥去了解基督教信仰如何從一開始漸漸演變成為現今的樣貌。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新約》中的耶穌形象不是單一的。耶穌只有一位,但樣貌 (行事與言論)多有不同。不同的作者從不同的背景和目的出發,描述了他們眼中的耶穌。例如《馬太福音》中的耶穌強調他是猶太人的彌賽亞,而《約翰福音》中的耶穌則更多地強調他的神性。
此外,早期基督教的信徒也對耶穌的身份和角色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認為他是人,一些人認為他是神,還有一些人認為他既是人又是神。這些不同的看法最終導致了多次教義的爭論和分裂。
那麼,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如何理解基督信仰?我們必須承認,我們今天所知道的耶穌大部分都來自於後來的文獻和傳統;耶穌在世時沒有人去撰寫他的傳記,耶穌死後約四十年才有第一本福音書。早期的基督徒可能對耶穌有更直接的了解,但他們的見證已經失傳,像是十二使徒的看法;《新約》中所謂由十二使徒撰寫的書信應該都是後人託名偽造。
當我們深入探討早期基督教的歷史,會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不同的時代和地區對於基督教信仰和理解都有所不同。這種現象不僅反映了早期基督教社群的多樣性,也反映了他們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下理解和實踐他們的信仰。早期基督教 (西元30到150年)從來不是一種“基督教會”,而是多種“基督宗派”。標榜早期歷史中有大一統的總會 (一致的組織與信仰教義)不過是空中樓閣。
這種多樣的基督信仰隨著時間推移反映在以下教義:
1. 耶穌是猶太的末世先知:耶穌的最早追隨者,包括十二使徒,可能認為他是一位猶太的末世先知,宣告當前時代即將結束並且神會在地上建立他的國度。這一觀點在《新約》的最早部分,特別是在對觀福音書中有所體現。舉例如下:
1.1. 神的國近了:在對觀福音書中耶穌的核心信息之一就是神的國來臨了。例如,在《馬可福音》1:15中,耶穌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1.2. 人子:在福音書中,耶穌經常稱自己為“人子”,這個稱號具有末世的含義,特別是參考《但以理書》7:13-14。在《馬可福音》13:26-27中,耶穌說: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大能力、大榮耀,駕雲降臨。他要差遣天使,把他的選民,從四方,從地極直到天邊,都招聚了來。
1.3. 橄欖山的講道:在《馬可福音》13章、《馬太福音》24章和《路加福音》21章中,耶穌在橄欖山上講道,預言了聖殿的毀滅和描述各種末世的跡象。這篇講道中充滿了戰爭、地震和宇宙災難的意象,這些都屬於是猶太末世文獻的典型特徵。
1.4. 到來的逼迫:耶穌經常警告他的門徒會面臨逼迫,這在末世文獻中是一個常見的主題,邪惡勢力會在末日之前對義人發怒。例如,在《馬可福音》13:9中,耶穌說:但你們要謹慎;因為人要把你們交給公會,並且你們在會堂裡要受鞭打,又為我的緣故站在諸侯與君王面前,對他們作見證。
1.5. 最後的晚餐:在最後晚餐中,如《馬可福音》14:22-25所記載的,耶穌談到酒是“為多人流出的立約之血”。這種立新約、獻祭犧牲和死亡的想法與期望救世主所帶來新時代的末世期望一致。
1.6. 耶穌再來:早期基督教社群堅信耶穌很快就會回來 (一個世代以內)。《帖撒羅尼迦前書》4:15-17這樣的段落中很明顯,就像保羅談到耶穌的再來和信徒的復活。
2. 耶穌是彌賽亞:許多早期耶穌的猶太追隨者認為他是上帝的受膏者。然而,他們對“彌賽亞”的理解並不一定是神聖的,可以是神所選擇的人類形象,就像神膏立大衛作王。但耶穌被釘十字架成為這一信仰的重大挑戰,因為神的受膏者、王,怎麼會被外邦人釘死!為了調和認知,十字架被重新解釋:耶穌的死被視為贖罪祭,他的復活被視為彌賽亞地位的標誌,以及死人復活的預兆。舉例如下:
2.1. 彼得的宣告:在《馬太福音》16:16中,當耶穌問他的門徒他們認為他是誰時,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 (受膏者、彌賽亞),是永生神的兒子。
2.2. 凱旋進城:在《馬可福音》11:9-10中,當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人群高呼: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這反映了當時猶太人對大衛式彌賽亞的期望。
2.3. 耶穌在公會:在《馬可福音》14:61-62中,當大祭司問耶穌他是否是彌賽亞時,耶穌回答說:我是。並進一步引用了但以理書中的人子預言,表明他的彌賽亞角色。
2.4. 拿但業的告白:在《約翰福音》1:49中,拿但業說:拉比,你是神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承認耶穌是那猶太期待的王和彌賽亞。
3. 保羅的基督論:保羅的書信是我們所擁有的最早的基督教文件,呈現了更加發展的基督論。對保羅來說,耶穌是復活的主,儘管他是神聖的,但他採取了人的形式。他死了,並被神高舉。通過耶穌的死亡和復活,信徒可以被神稱義、與神和好。舉例如下:
3.1. 耶穌是復活的主:在《哥林多前書》15:3-8中,保羅強調耶穌的復活是信仰的基礎,列舉了復活的耶穌向個人和團體的各種顯現,包括對保羅自己。
3.2. 耶穌的神性:在《腓立比書》2:5-11中,保羅描述耶穌雖然有神的形像,但卻倒空自己,取了僕人的形像。在他的死亡和復活之後,神高舉了耶穌,並賦予他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字。
3.3. 耶穌的死滿足了神的義:保羅強調神的公義,並且律法無法滿足神的公義要求。但在律法之外,因著耶穌成為贖罪祭 (本乎恩),也藉著相信耶穌 (因著信),人可以被神稱義。參考《羅馬書》3:23-26.
3.4. 通過耶穌與神和好:罪與死是一種宇宙中控制人的力量,但藉著洗禮,與耶穌的死亡和復活聯合,在基督裡 (in Christ)人與神和好。參考《羅馬書》5:9-11中,神通過基督使世界與自己和好。
4. 高等基督論的出現:到了第一世紀末,我們在《約翰福音》等文本中看到了“高等基督論”,其中耶穌明確地被認為是神聖的,是神的道成肉身。舉例如下:
4.1. 道成肉身:在《約翰福音》1:1-14中,福音書以“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開始。這一序言在第14節達到高潮: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
4.2. 耶穌是通向父神的道路:在《約翰福音》14:6-7中,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
4.3. 耶穌和父神同一:在《約翰福音》10:30中,耶穌做了深奧的聲明:我與父原為一。這在聽眾中引起了重大的爭議,甚至讓猶太人拿起石頭丟耶穌。
4.4. 多馬的告白:在《約翰福音》20:28中,多馬看到復活的耶穌後喊道:我的主!我的神!這是《新約》中對耶穌神性最明確的肯定之一。
4.5. 耶穌是神的形像:在《歌羅西書》1:15-20中,作者(應該不是保羅)描述耶穌為“不可見神的形像”和“一切受造物的首生”,強調他的超越和神聖的本性。
5. 多樣的基督論觀點:其他早期基督教文本和社群呈現出不同的觀點。例如,伊便尼派 (Ebionites)認為耶穌是一個純粹的人類彌賽亞。相反,多西特派(Docetists;幻影說)認為耶穌只是看起來像人。約翰社群,一般認為此社群創作出了約翰福音,則有其獨特的理解,認為耶穌是神聖的道成肉身。舉例如下:
5.1. 伊便尼派:伊便尼派是一個猶太基督教社群,他們認為耶穌是一個人類的先知和彌賽亞,並且否認他的神性。他們堅持許多猶太的飲食規定、安息日禮儀和律法,並認為耶穌就是猶太人期望的彌賽亞。
5.2. 多西特派:其認為耶穌只是看似人類 (Docetism這個詞來自希臘文dokein,意為“看似”)。他們認為耶穌純粹是神,所以他的人類外觀只是一種幻覺。
5.3. 馬錫安主義 (Marcionism):馬錫安 (Marcion, AD85-160)認為舊約的神與耶穌基督的神是不同的神。他認為舊約的神是一個較低的、憤怒的神,而耶穌則來自一個更高的、充滿慈愛的神。
5.4. 亞流主義 (Arianism):雖然亞流主義不是出現在西元150年內,其主張仍值得注意。亞流 (Arius, AD256-336),一位來自埃及亞歷山大的祭司,教導說耶穌,這位神的兒子雖是神聖的,但由父神所創造的,因此是服從於父的,因為沒有任何存在能與父神同等。這種觀點挑戰了父神與子神的同等永恆和共榮。
6. 諾斯底觀點 (Gnosticism):到了第二世紀,諾斯底派出現了與眾不同的理解。他們認為物質世界是邪惡的,是一個次等的、無知的神的創造,而耶穌則是一位神聖的使者,來傳授神秘知識 (gnosis),以幫助靈魂逃脫物質世界。舉例如下:
6.1. 瓦倫提努斯諾斯底主義 (Valentinian Gnosticism):瓦倫提努斯是一位傑出的諾斯底主義教師,他提出了一個復雜的宇宙觀,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的神聖流溢 (divine emanations)。耶穌被視為一位啟示者,他為人類帶來了神秘知識,幫助靈魂越過阿瓊 (Archons;較低的神祇),並返回神聖領域。
6.2. 《多馬福音》:這部非正典的福音書包含了許多強調知識和自我意識的耶穌言論。例如,第3句說:如果那些引導你的人對你說,看,天國在天上,那麼天空的鳥就會在你之前...但天國在你裡面,也在你外面。
6.3. 《猶大福音》:這部諾斯底主義文本以積極的角度描繪了加略人猶大,他是唯一真正理解耶穌教導的門徒。書中,耶穌向猶大揭示了關於宇宙和神聖領域的神秘知識。
6.4. 《馬利亞福音》:在這部諾斯底主義福音書中,抹大拉的馬利亞被描繪為耶穌的親密門徒,接收了耶穌的特別教導。文本強調靈魂由知識和理解引導,像是一場通過各種層次存在的旅途。
7. 原正統基督教 (Proto-Orthodox Christianity):到了約西元150年,可能稱之為“原正統”基督教開始出現,這為後來的“正統”信仰奠定了基礎。這一社群強調使徒的教導,並開始形成後來所謂的新約正典。他們認為耶穌既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這一觀點在後來的教會會議中得到了鞏固。舉例如下:
7.1. 安提阿的伊格那修 (Ignatius of Antioch)著作:伊格那修是早期教會的教父,他在書信中強調了耶穌的真實人性和神性。例如,在他寫給以弗所的信中,提到了耶穌的真實誕生、受難和復活。
7.2. 《約翰福音》:雖然所有的正典福音書都被原初正統基督教所接受,但約翰福音因其高舉的基督論脫穎而出。像“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約翰福音1:1)這樣的經節強調了耶穌的神聖本性。
7.3. 教牧書信:像《提摩太前後書》和《提多書》這樣的信件 (通常被歸類為保羅寫的),強調教會的秩序,健全的教義,並反駁早期其他觀點的異端。
7.4. 尼西亞信條 (The Nicene Creed):此信條在公元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會議上訂定,是對亞流派和其他異端的回應。信條確認了耶穌的完全神性,聲明他是“由聖父所生,而非聖父所造,與聖父同性同體”。
基督信仰的內容,也許只是看出生地。就像早期教會中埃及亞歷山大的基督徒強調基督的神性,認為他是與父神同質的。其在禮拜中使用希臘語,強調神秘的經驗和冥想。並且有強大的主教制度,主教有很大的權力和影響力。而安提阿的基督徒則強調基督的人性,認為他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安提阿教會使用亞蘭語,強調社群的團契和聖餐的紀念意義。其教會則更加民主,長老和主教共同領導教會,重視會眾的參與。
但無論基督信仰如何多樣與變化,其主體 --- 耶穌基督,則是永不改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旅程,並且基於自己的經歷和理解形成對耶穌的信仰。學術研究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理解歷史背景和文獻,用更寬廣與精確的角度反省自己的信仰。隨著時間,我們的看法可能會發生變化。這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重要的是,我們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並努力尋求真相。
什麼叫信耶穌?彼得有彼得的答案,保羅有保羅的答案,伊便尼派有伊便尼派的答案,馬錫安有馬錫安的答案,教父們有教父們的答案,你去的教會有教會的答案,但他們的答案不見得是你的答案。與其相信別人的答案,不如去尋找那問題的根源:耶穌是你的誰?
主祝福。
參考文獻
Ehrman, B. D. (2003). Lost Christianities: The Battles for Scripture and the Faiths We Never Kne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hrman, B. D. (2005). Lost Scriptures: Books that Did Not Make It into the New Testa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yton, B. (1987). The Gnostic Scriptures. SCM Press.
McGuckin, J. A. (2004). Saint Cyril of Alexandria and the Christological Controversy.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Pagels, E. (1979). The Gnostic Gospels. Random House.
Skarsaune, O. (2007). In the Shadow of the Temple: Jewish Influences on Early Christianity. InterVa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