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的/不知道的 (3): 沒有交集的對話
Onglets principaux
拉撒路患病,他的姊姊馬大和馬利亞差人去見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耶穌素來就愛馬大和她的妹子並拉撒路。但耶穌聽見拉撒路病重的消息後,並沒有立刻趕去伯大尼,反而在所住的地方仍住了兩天。等耶穌到伯大尼時,拉撒路已經病亡,在墳墓四天了。馬大家中瀰漫沉重的哀傷,好些猶太人從耶路撒冷來看馬大和馬利亞,要為她們的兄弟安慰她們。
耶穌聽見拉撒路病重的消息時,就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 神的榮耀,叫 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當他最後啟程要往伯大尼時,他又明明地告訴門徒說:「拉撒路死了,我沒有在那裏就歡喜,這是為你們的緣故,好叫你們相信…。」耶穌知道發生在拉撒路身上的事,是為了彰顯 神的榮耀;耶穌也知道他會使拉撒路復活,是為了確立門徒的信心。雖然肉體外觀上拉撒路又病又死了,但對耶穌而言,「這病不至於死」;因為生與死在 神是沒有差異的,它們都在祂的權柄主宰之下。但門徒卻不知道:有的想阻止耶穌去伯大尼,因怕猶太人拿石頭打耶穌;多馬卻以為耶穌要去赴死,而想與耶穌同死。(約11:1-16)
耶穌終於到了伯大尼,拉撒路已經在墳墓裡四天了。馬大聽見耶穌來了,就出去迎接他。
馬大對耶穌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 神求甚麼, 神也必賜給你。」
馬大相信耶穌能夠醫治拉撒路的病,使他免於死亡。但對馬大而言,死是一個不能夠跨越的鴻溝;她相信耶穌有醫治各樣疾病的能力,卻也將耶穌的能力侷限於死亡之下。雖然口中說「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 神求甚麼, 神也必賜給你」,但這些話卻只是文字言詞的堆砌;有美麗的表面詞句,有觀念性(conceptual)的憧想期盼,卻無實質的信心內涵。因與前一句話中馬大對耶穌能力的認知,是相互牴觸矛盾的。這華麗制式的話語,只顯露出馬大信心的形式化與空洞。
耶穌說:「你兄弟必然復活。」
耶穌的話是肯定必然的,是針對現在的事實狀況:拉撒路將要復活!
馬大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復活。」
馬大將耶穌所說「拉撒路現在必然復活」的話,轉移為未來「末日復活」的盼望。一般人也常常易於、安於表明這種屬於未來的、未知的、意念上的相信;因這種的信是意念上的認知,不能在這時刻證明,也不需要現在的考驗。耶穌所說的是現在就要發生的事;馬大卻天馬行空,遁入將來的盼望。
耶穌對馬大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
耶穌要馬大知道且相信他是生命的主;他的權柄、能力超越生死的深淵。他不但是人肉體生命的主,現在能使死人復活;他同時也是人靈魂的主,能賜給人永遠的生命。耶穌嚴厲直接地問馬大:「你相信我現在說的這話嗎?」他不要馬大再以將來觀念性的、口頭言詞上的信來敷衍;耶穌要她面對現在拉撒路的死,現在相信他有掌管生死的權柄與能力。
馬大說:「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 神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
馬大卻沒有直接回答耶穌的問題,反而再次躲入觀念性的信。她逃避耶穌要她面對現在的事實所必須現在拿出來的信心。她雖相信耶穌是基督,是 神的兒子;但面對拉撒路已經死去四天的事實,她無法將這種觀念上的信,具體的轉換成現在行為上的信。
當耶穌要馬大相信拉撒路現在必會復活,因為耶穌是生命的主;馬大卻推說,拉撒路應該會在末日復活。馬大雖口稱相信耶穌是基督,是 神的兒子;也說「耶穌無論向 神求甚麼, 神必賜給他」。但她答非所問,與耶穌的話毫無交集。結果只顯露她的信是言詞性的華飾和觀念性的飄浮無力,與耶穌所要的面對現在,實際有行為的信,相差甚遠。
馬大也發現自己與耶穌的對話毫無交集,無法繼續。於是訕訕無語的回去,推出馬利亞來見耶穌,告訴她說:「夫子來了,叫你。」誰知馬利亞見到耶穌,俯伏在他腳前,也像馬大一樣的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耶穌聽到常坐在自己腳前聆聽道理的馬利亞,對他的能力的信也與一般人相同,只限於醫病趕鬼而已,心裏不禁悲嘆難過。耶穌哭了,不是因為拉撒路的死,不是因為同情馬大和馬利亞的哀傷;是因為見到他所親愛的這對姊妹和門徒,雖有言詞上、觀念上的信,但在實際行為上,沒有人真正能以行動證明他們相信祂是 神所差來的,是拯救世人脫離死亡的生命之主。
耶穌在墳墓傍斥責馬大:「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 神的榮耀嗎?」耶穌也舉目望天說:「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就如耶穌未去伯大尼之前所說的,是「為 神的榮耀」,是「好叫你們(門徒)相信」;耶穌大聲呼叫:「拉撒路出來!」拉撒路就復活,從墳墓裏出來。
神的道本就是靈,就是生命(約6:63);帶給人智慧,改變人的內心。
神的道也是人腳前的燈,路上的光;是人行事為人的指引和依據。遵行的人,他的生活與生命滿有喜樂、自由、力量,且多結善果。但人如果將這生命之道,制式化成文字教義,逐字斟酌計較成觀念性的信條,使之成為會眾信仰的準則依據。甚至講台只是不斷的提醒教導此教義信條,將導致會眾的信,流於像馬大一樣,空有觀念性的認知,口中也能琅琅道出華麗動聽的經句,卻無法在每天的現實生活中,真正以信心將 神的道實踐出來,讓自己也讓眾人看到 神的榮耀。
一則沒有交集的現代對話:
「從水重生是指: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與他一同埋葬,好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以後活著,不再為自己;乃是披戴基督,為 神而活。」
「從水重生是指:領受奉主耶穌的聖名,受浸者面向下,由有聖靈、會說方言、被按立的聖職人員在活水(河或海)施行的浸禮。」
孰重孰輕?孰本孰末?
真實的信,不在於觀念上的淵博豐富;也不是建立在將來的盼望。真實的信,在於生活中的每一時刻、處理每一件事、面對每一個人,你都相信主是你生命的主宰,你的話語、你的行為,也都實在具體地表現你的信。所以,信主,不是觀念上、意念上的認知;不是未來的憧想盼望。信主,是在現在每一時刻的生活中,有實在的誠實敬畏 神、榮耀 神、愛人的行為。有現在才能成就將來;有行為才能將觀念實體化;有現在每一時刻實在的信心行為,才能與耶穌在禱告對話中有所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