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甘霖的帳戶下來了! 詳情請點擊這裡

文章總覽 All Text Articles

  • 義人必因信得生(2)

    Authors: 

    義人必因信得生(2)           

     

    使徒保羅傳揚福音,很少一帆風順,乃受盡艱難阻擋。除了來自外邦異教的直接攻擊外,保羅更覺難過的是同樣信仰真神、卻不信耶穌是主的猶太同胞們的逼殺,以及同樣信仰真神、信主耶穌,卻一直要將福音帶回律法底下,同教會中法利賽教門以及”超等使徒”們的毀謗。

    面對同信真神、同信耶穌、同一教會,卻以聖經律法為依歸,強迫信徒需要守律法的”法利賽教門”,中年的保羅在《加拉太書》的回擊是嚴厲、激烈又熱情的,他引用了惟義人因信得生來反駁法利賽信仰。而隨著年紀和經驗的增長,年老的保羅則在《羅馬書》中成熟穩重地介紹基督信仰,將惟義人因信得生的意義,從猶太人的律法擴大成了普世福音。

    保羅書信:從信到信,義在律法之先

  • 兇殘的劊子手總是出手兩次

    Authors: 

    兇殘的劊子總是出手兩次

     

    Le bourreau tue toujours deux fois , la seconde fois par l’oublie (Elie Wiesel)

    諾貝爾和平獎 Elie Wiesel : 「兇狠的劊子手殺人時總是出手兩次。(第一次用刀奪去對方的生命)第二次用「忘記」使被殺的人完全消失。」

  • 從「說方言」來省思務實的信仰

    Authors: 

    從「說方言」來省思務實的信仰               

     

    一、「新約」何時開始?

    聖經所說的「新約」是從何時開始?或是說,「新約」和「舊約」的分水嶺在哪裡?

    有人說耶穌降生之前是「舊約」,耶穌降生之後是「新約」。

    也有人說耶穌被釘死、復活升天之前是「舊約」,耶穌被釘死、復活升天之後是「新約」。

    但是,如果從耶利米先知的預言來看,應該說在五旬節聖靈降臨之前是「舊約」,五旬節聖靈降臨之後才是「新約」真正的落實。

    (耶31:31~34)「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不像我拉著他們祖宗的手,領他們出埃及地的時候,與他們所立的約。我雖作他們的丈夫,他們卻背了我的約。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他們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和自己的弟兄說:你該認識耶和華,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這是耶和華說的。」

  • 從 癲狂 到 殼化 到 解體

    Authors: 

    從 癲狂 到 殼化 到 解體

    在亞洲生活24年,歐洲40年,在非洲工作25年,所看見的目前現象是:非洲基督教(教會)百花怒放,亞洲「殼」化(空有基督之名,無信仰之實),歐洲解體。

    在今天的非洲身上看到了「以前」的亞洲,在亞洲身上看到了「以前」的歐洲。.. 日光之下無新事,今日殼化的亞洲將是明天的非洲,今日解體的歐洲將是明天的亞洲。

    令我驚奇的是歐洲教會雖然解體(對信徒已經不具約束力),許多相信神但不再上教堂也不再受制於教規教理的人,他們與神的關係反而更純全動人,他們生命的活潑表現反而更散髮出基督的香氣。

    總有一天,相信這一天很快就會來到,那時人們將會發現:

    *聖經不再是他們原以為的「聖」經。

    *教會(組織)不再是宗教把持者要信徒相信的基督身體。

    *神不再是被宗派綁架拿來令諸侯臣服的傀儡。

    到那時,人們將領悟到原來「信神」是這麼的直接和明暸:在神和我之間無需任何人和宗教的介入;在我每一個成長階段,對神、對神話語都會領悟到不同但卻是越來越清楚的明白。

    正如神所說:

  • 耶穌天國比喻中芥菜種和麵酵的比喻

    Authors: 

    耶穌天國比喻中芥菜種和麵酵的比喻  

     

    主耶穌在馬太福音十三章中一共說了八個比喻(有人以為只有七個),

    分別如下:

    1.撒種的比喻(3~18節),撒種比喻的講解(19~23節)

    2.稗子的比喻(24~30節),稗子比喻的講解(36~43節)

    3.芥菜種的比喻(31~32節)

    4.麵酵的比喻(33節)

    5.寶貝的比喻(44節)

    6.尋珠的比喻(45~46節)

    7.撒網的比喻(47~50節)

    8.家主拿出新舊東西的比喻(52節)

     

    這八個比喻中的「芥菜種的比喻」和「麵酵的比喻」,一來因為主耶穌沒有親自講解說明其意義,二來比喻中的用詞可以有不同角度的看法,所以在詮釋上常會有「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兩種主張。

    個人認為可以從「文脈」和八個比喻的「整體性」來詮釋這兩個比喻,或許可以得到比較接近馬太想為耶穌在「天國的比喻」中表達的原意。

    (太4:17)記載耶穌在曠野受魔鬼的試探後,開始傳道所說的第一句話:「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之前施洗約翰也曾如此說過(太3:2))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