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天國比喻中芥菜種和麵酵的比喻
主要索引標籤
耶穌天國比喻中芥菜種和麵酵的比喻
主耶穌在馬太福音十三章中一共說了八個比喻(有人以為只有七個),
分別如下:
1.撒種的比喻(3~18節),撒種比喻的講解(19~23節)
2.稗子的比喻(24~30節),稗子比喻的講解(36~43節)
3.芥菜種的比喻(31~32節)
4.麵酵的比喻(33節)
5.寶貝的比喻(44節)
6.尋珠的比喻(45~46節)
7.撒網的比喻(47~50節)
8.家主拿出新舊東西的比喻(52節)
這八個比喻中的「芥菜種的比喻」和「麵酵的比喻」,一來因為主耶穌沒有親自講解說明其意義,二來比喻中的用詞可以有不同角度的看法,所以在詮釋上常會有「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兩種主張。
個人認為可以從「文脈」和八個比喻的「整體性」來詮釋這兩個比喻,或許可以得到比較接近馬太想為耶穌在「天國的比喻」中表達的原意。
(太4:17)記載耶穌在曠野受魔鬼的試探後,開始傳道所說的第一句話:「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之前施洗約翰也曾如此說過(太3:2))
馬太所想表達的「天國」就是「神的國」(因為馬太福音書的對象是寫給猶太人,然而猶太人不敢妄稱神的名,所以大都用「天國」而不用「神的國」)。
從下列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經文對照來看,馬太所想表達的「天國」福音,是一個充滿「慈愛」、「自由」、「公義」、「喜樂」的理想國度。這個國度可以是將來要實現的新天新地,但也可以是在地如天落實在今世的國度(或是教會)。
‧(可1:14~15)「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路4:16~19)「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我們要先對馬太所要表達的「天國」有這樣的認識後,再來看馬太如何將耶穌「天國的比喻」在他的筆下安排表達出來。
馬太在馬太福音十三章中透過耶穌教導的天國比喻,將天國的實現所會經歷的過程:「開展」、「挫折」、「危機」、「追求態度」、「分別」、「結局」完美的勾畫出來。
「撒種的比喻」就是在說明天國的「開展」。這個比喻列舉出播散天國道理可能會有的四種結果:「落在路旁」、「落在淺土裡」、「落在荊棘裡」、「落在好土裡」。但是只有「落在好土裡」才結實。也就是說,天國的「開展」是不容易的,天國道理只有被四分之一的人真正接受並落實。基本上從經文的前後來看,大多數的猶太人不但不接受天國道理,還加以排斥、抵擋就是個明顯的事實。
「稗子的比喻」更是說明了在人子撒好種後,仍會有仇敵來撒稗子的挫折。當然結論告訴我們,挫折不等於是挫敗,在世界的末了,人子還是會有公義的作為。
「稗子的比喻」是在(24~30節),而稗子比喻的講解是在(36~43節),這中間安插了「芥菜種的比喻」(31~32節)以及「麵酵的比喻」(33節)。因此,若把「芥菜種的比喻」和「麵酵的比喻」看成是「稗子的比喻」的補充說明,從整體架構上來看,是可以被接受的解釋。
這兩個比喻有一個共同強調的特點,就是不要輕忽「小東西」。小芥菜種會長成大樹,小麵酵會使整團麵發起來。這個「小與大」的對比,呼應了「白天(撒麥子)與夜間(撒稗子)」。
「芥菜種的比喻」雖然從「正面評價」上來看,可以解釋小芥菜種長成大樹,「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他的蔭下」(可4:32)。也就是小芥菜種長成大樹後可以成為許多人的蔭庇。
但在(太13:19)中耶穌講解撒種比喻時,將「飛鳥」視為「那惡者」。(在希臘文中(太13:19)的「那惡者」和(太13:38)的「那惡者」之子是相同的用字。當然撒稗子的那個仇敵,就是「魔鬼」)。
所以「芥菜種的比喻」應該從「負面評價」來看,會比較具有經文的整體性。就是說,在天國的開展過程中,剛開始只有少數人(十二使徒),但有一天會發展成為一個很大的團體(一棵大樹)。然而,許多「惡者」(異端)這時會趁機來棲息在這顆樹上,如同稗子混在麥子中一般。
「麵酵的比喻」從「正面評價」上來看,也可以說神的國具有一股看不見的巨大影響力(使全團都發起來)。但是在馬太的筆下「酵(zume)」從來都不是指著好東西(參考,太16:6;太16:11;太16:12),而是暗喻一種錯誤的教訓或教導。
我們若將耶穌講完「稗子的比喻」後,用「芥菜種的比喻」來補述在天國的實現之前「外在」會遭受各樣異端寄宿的事實;以及用「麵酵的比喻」來補述在天國的實現之前「內在」會充斥著許多錯誤的教訓教導。用這樣的一個整體經文結構來看,應該算是很合理的詮釋作者馬太在其文本中所想表達天國的實現前的危機安排。
然而,雖然在天國一開始的實現過程充滿了悲觀,可是接下來的「寶貝的比喻」、「尋珠的比喻」都告訴我們,即便人數不多,這世界上仍然有一些態度積極、努力追求天國的識貨之人,他們看出天國的價值,而「變賣一切所有的」去買那塊地、買那顆珠子。
接著「撒網的比喻」談到天國的結局。有一天(就是世界的末了)會聚攏各樣水族,義人和惡人一定會被分別出來,這裡也清楚再次呼應「稗子的比喻」的結局,強調在天國實現的那日,神必分別一切「善與惡」、「義與不義」。
如果用希臘文的交叉結構(chiasm pattern)文體來看,前面算過來第2個「稗子的比喻」和倒數第2個「撒網的比喻」是很明顯的呈現交叉結構,也可看到馬太用心良苦對於世界末了,公義的神必將「義與不義」分別的結構安排。
來到最後一個比喻「家主拿出新舊東西的比喻」。如果延續上面交叉結構來看,這最後一個比喻也應該是和第1個「撒種的比喻」是呈現交叉結構。這個比喻就是要談撒種應該撒什麼種?
(太13:52)「他說: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這段經文常會讓人不能了解,誰是「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 誰是「家主」? 「新舊的東西」又是指什麼?
和合本聖經對這段翻譯有所省略,不是很完整,應該是:「他對他們說,………..」。遺漏了「他們」兩字。
從上文(太13:51):「耶穌說:這一切的話你們都明白了嗎?他們說:我們明白了」來看,「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不是指以色列國中的文士或經學教師,而是指那些特定受教要成為教導人的文士的耶穌門徒。
他們要扮演如「一家之主」的角色,從寶盒拿出最寶貝的東西來給被他教導的人。當然,更重要的是從寶盒拿出來的「新舊的東西」,指著什麼?
這裡所謂「新舊的東西」是指什麼?應該不是指「新約」和「舊約」。因為耶穌跟門徒說話的時候還沒有「新約」。這裡的「新舊」是在講一個整體的東西。
所謂「舊」是指從創世起初以來的命令。(約壹2:7)「親愛的弟兄啊,我寫給你們的,不是一條新命令,乃是你們從起初所受的舊命令;這舊命令就是你們所聽見的道。」。這道就是「愛人如己」。
所謂「新」是耶穌帶來並親自示範的。(約13:34)「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所以「新舊」都是在說相同的一件事情,就是「愛」。也就是要以「慈愛」、「憐憫」的心腸去撒種,傳揚天國的道,傳揚神「慈愛」、「憐憫」的心(不是「守律法」)與作為。
從耶穌所說整個天國的比喻可以看到一個想要實現天國清楚的輪廓。就是在天國的實現過程中,「人的努力」配合「神的主權」是絕對必要的條件。
願神賞賜我們能力與智慧以及一個願意的心,依靠神、配合神來建立完成這個艱鉅但美好的國度! 願你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