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甘霖的帳戶下來了! 詳情請點擊這裡

永生之道

Content Format: 
Authors: 
Date recorded: 
2020.11.27
Place recorded: 
台中

永生之道

 

壹、前言

如果我們今天問任何一位基督徒:「你為什麼要信耶穌?」相信會有很多基督徒的回答是:「我信耶穌是為了要得永生!

雖然這是一個大家都會回答的標準答案。但是我們卻常常從許多基督徒的言行舉止、好惡、價值觀上發現他們在通往「永生之道」的路途中迷惘了。有些是偏離正道,還有些甚至是背道而馳。

筆者希望能藉著本文,照著聖經所指示的「永生之道」來提醒彼此。盼能挽回尚落在「永生之道」迷途中的生命,回頭走向真正通往永生的正道。

 

貳、建立與神良好的「平安」關係

建立與神良好的「平安」關係是通往「永生之道」的首要功課。

聖經有346節經文提到「平安」這兩個字。尤其在使徒保羅的書信開頭問候語中「恩惠」與「平安」都是必定會被提及的。如:(羅一7)、(林前一3)、(林後一2)、(加一3)、(弗一2)、(腓一2)、(西一2)、(帖前一1)、(帖後一2)、(提前一2)、(提後一2)、(多一4)、(門一3)。

許多基督徒也都會以「平安」來作為見面和離別時的彼此祝福用語。而猶太人在今天問候和離別時所用的希伯來語為:~Al¡v(shalom)。所以很多華人就將希伯來語的「shalom」認定為與中文的「平安」,或英文的「peace」是相等意思。

然而在華人世界的傳統觀念中總認為所謂「平安」就是指「身體健康沒有疾病」、「世界和平沒有戰爭」,從文字的表面上來看或許也有些許此意。可是猶太人保羅在聖經中所提及的「平安」是指 「人人身體健康無災病」、「世界一片祥和太平」嗎?

根據希伯來文―英文權威字典BDB第1022頁的註釋,「shalom」 的意思為Completeness(「完整」)、soundness(「健全」)、peace(「和平」)。所以在保羅認知中的希伯來字「shalom其真正的內在含意是指「與神有『健全』、『完整』的『和睦』關係」。

耶穌在登山寶訓的八福中第七福提到:「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五9)。耶穌在此所說的「使人和睦的人」英文聖經NIV版翻譯為:peacemaker『和睦製造者』)。這不是指協調吵架的雙方,讓他們能握手言和的人。而是指使人和神能有「『健全』『完整』的「和睦」關係」的人。耶穌說,這人必稱為「神的兒子」。這不正是指著耶穌基督本人嗎?

只有神的獨生子耶穌基督,祂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使猶太人和外邦人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弗二16)

人類自從犯罪遠離神與神隔離之後,就靠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滅了人類與神之間的冤仇,讓人類能夠重新再一次與神有shalom(「和好」或「平安」) 的關係。

摩西在利未記中所提的五種祭,其中一個祭是「平安祭」。「平安祭」( shelem),這字的字根為「 shalam」(「使和好」的意思),指付出代價以求得和解。所以人獻「平安祭」的目的就是想要與神重新有「和睦、聯盟、友誼」的關係。

那什麼人會來獻「平安祭」?《利未記》七章11、12節:「人獻與耶和華平安祭的條例乃是這樣:他若為『感謝』獻上,就要用……」。《利未記》七章15節:「為『感謝』獻平安祭牲的肉,要在獻的日子吃,…」這兩段經文告訴我們,就是只有『感謝』神的人才會來獻「平安祭」。

這也就是說,一個不會或不願意『感謝』神的人是不會到神面前來獻「平安祭」的。因此,他們與神是不會有『平安(salom)』關係的。

當一個基督徒遭受患難,可能是意外事故或是檢查到罹患絕症時。一開始經常會禱告問神的一句話就是:「Why me(為何是我)?」。他無法接受突然臨到他身上的一切事故(或疾病)。有時甚至會說:「神啊!祢在跟我開什麼玩笑?祢是不是弄錯了?我的孩子都還很小呢!祢叫我以後要怎麼辦?」。

接著,他可能開始埋怨神,甚至還拿他過往自以為是的義行來質疑神:「神啊!我為教會立下那麼多汗馬功勞,為什麼祢讓我遭遇到這些事?」;「神啊!我遵照祢的教訓、律法(遵守安息日)敬虔度日,該有的奉獻我都沒有少過,為何祢讓這絕症臨到我?」;「神啊!我經常幫助窮苦人家,照顧孤兒寡母,祢為何沒有看顧我、紀念我的付出?」。

我們可想而知,這個時候他還會『感謝』神嗎?這個時候他還會獻上「平安祭」給神嗎?這個時候他和神之間還有「shalom」的關係嗎?

如果一個基督徒和神之間的關係很不「shalom」,結果他竟然說有一天他要到天家和神永遠同住,這不是一件很矛盾的事嗎?這就好像一個人和他的朋友關係惡劣,結果他竟然說要去他朋友家和他的朋友長住。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接受的事。

我們若想要與神有良好的「shalom」關係。第一,我們要欣然接受神在我們生命中所做的一切安排。我們絕對相信在這天地宇宙之間有一個偉大又有智慧的造物主,祂做了一切美好的安排。我們也深信這一切的安排都是那麼的剛好而毫無差錯。同時,我們願意謙卑地臣服在祂的安排之下接受一切,毫無怨言。恭敬的將我們生命的掌管權交在祂的手上。以致我們『感謝』祂,『稱頌』祂,為祂獻上平安的祭。

大家都知道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無常」的世界。明天,甚至下一刻會突然遇上什麼意外的大事,沒有人知道,這是「正常」的事。

但我們相信這一切都是那至高掌權者的安排。正如《詩篇》百十九篇91節所說:「天地照你的安排存到今日;萬物都是你的僕役。」。雖然眼前我們遭難遇禍,看似神不再與我們同在,眷顧我們,離我們而去了。但從永恆的時空和生命來看,我們依然相信,這一切都是神那麼美好和恰當的安排。從世人的眼光來看,信耶穌還會遭遇到這些不幸的事,是很難接受的。然而我們卻能憑著信心從遠處望見那美好的未來並歡喜接受。(來十一13)。

在患難中當我們接受、臣服、感謝並獻上平安的祭與神有「shalom」的關係後。即便患難仍然臨在,疾病依然纏身。但從神而來的「平安」會立刻帶領我們踏上「永生之道」。這「永生的盼望」會將我們今生有限短淺的目光轉移,只定睛在永生神的身上。過去一切重擔、煩惱、痛苦都將瞬間消失。我們會突然發現我們只活在神的「同在」中。這是筆者罹癌且為癌末這三年來的親身感受。

《彼得前書》三章18節記載:「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有古卷作:受死),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神面前。」

雖然基督已經為我們獻了「平安祭」,我們已經可以坦然無懼的來到神的面前。但是當我們還活在世上時,為了與神繼續保持「shalom」的關係,我們仍要持續臣服在祂對我們人生的一切安排,常存『感恩』之心,向神獻上「平安祭」。

 

參、深信「道成肉身」

「道成肉身」記載在《約翰福音》一章14節。那什麼是「道成肉身」?

」(希臘字logos):意思是「話語」。在《約翰福音》中是指「神的話語」。「」(希臘字ginomai):意思是「成為」。「肉身」(希臘字sarx)意思是指「血肉之軀」或「有血有肉之人」。

我們常聽人這麼解釋「道成肉身」,說就是:「神的話語成為血肉之軀的基督耶穌」。

但是「」(希臘字ginomai)同樣這字在《馬太福音》一章22節中被翻譯為「成就」。在《馬太福音》五章18節、八章13節、九章29節中被翻譯為「成全」。

所以「道成肉身」除了可以被翻譯為:「神的話語成為血肉之軀」。也可以被翻譯為:「神的話語「成就」(或「成全」)在血肉之軀」。

常常會聽基督徒這麼說:「我又不是耶穌,怎麼有可能像耶穌那樣完全?」

但是「道成肉身」告訴我們:「神的話語成就(或「成全」)在血肉之軀」。所以,如果耶穌以祂的「血肉之軀」可以成就(或「成全」)了神一切的預言與話語。那帶著血肉之軀的我們也必然可以在我們身上成就(成全)神一切的預言與話語。

《希伯來書》四章15節說:「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

《歌林多前書》十五章20節說:「但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

《彼得前書》二章21節說:「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

這幾段經文都說基督帶著「血肉之軀」在世時與我們是一樣的。祂是「初熟的果子」,為我們「留下榜樣」。如果耶穌「血肉之軀」在世上一切的所作所為都是我們永遠辦不到的事。那麼祂留下這些我們永遠辦不到的「榜樣」又有何意義?

筆者曾經思考過一件事,就是耶穌接受十字架的極刑時,身上那可怕的疼痛真的令人毛骨聳然。比起某些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全身的癌症末期病患身上的疼痛真的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果耶穌在十字架上偷偷行一個神蹟將自己全身的神經麻醉,那祂在十字架上就不會有那麼大的痛苦。

後來一段經文給了我明確的答案。就是《提摩太前書》三章16節:「大哉,敬虔的奧祕!無人不以為然:就是神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或作:在靈性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裡。」這經文清楚告訴我們,當耶穌在肉身(希臘字就是sarx:「血肉之軀」)顯現時,除了被「世人」看見、信服。也被「天使」看見。

如果耶穌在眾目睽睽之下從十字架上跳下來以解除疼痛,那在十字架旁的「世人」必然都看見。但是耶穌在十字架上若偷偷行了一個自我全身麻醉的神蹟。雖然「世人」眼睛是不會看見,但是「天使」會看見、會知道。試想,如果連「天使」都會看見、知道,那麼難道「撒旦」會沒看見、會不知道嗎?因此,耶穌若以這樣作弊的方式來完成救恩,祂會被「接在榮耀裡」嗎?所以,耶穌必定是扎扎實實地以祂和我們完全一樣的「血肉之軀」來承受這一切殘忍又痛苦的極刑而完成救恩。

除此之外,耶穌讓神預言的話語完全「成全」在祂的「血肉之軀」之上。同時,祂也將神的屬性,公義、信實、慈愛、憐憫,完全在祂身上表現出來。

當耶穌的門徒腓力對耶穌說:「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耶穌回答:「腓力,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嗎?『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說將父顯給我們看呢?」(約十四8、9)

如果我們今天還說:「耶穌能,但是我們不能!」那並不是我們「不能」而是我們「不信」

耶穌與腓力對話完後接著又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約十四12)

或許有人會問:「要走上『永生之道』的終極條件是什麼?」。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要像耶穌一樣聖潔!

《彼得前書》一章16節:「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

《希伯來書》十二章14節:「…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

《腓立比書》三章10節保羅說:「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

「道成肉身」最令人難以相信的不是抽象的話語竟然可以成為具體的「血肉之軀」;而是至高神的話語居然可以成就在我們這些微小如塵土般的「血肉之軀」身上。這是何等奧妙的事!我們除了用信心深深地去相信、實行之外,這是是無法用理性來解釋的。

肆、結語給今天教會的建言

如果有人問我:「你可不可以給今天的教會一些建言嗎?」

我想會提出一句4個英文字的建言:「 Let church be church」(讓教會成為教會)

或許有人會問,都已經是教會了,為何還要成為教會?

《以弗所書》一章23節告訴我們:「教會是耶穌基督的身體。」

「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弗一23)

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為了逃亡哥哥以掃的追殺離家後到了一個地方,因為太陽落了,他就在那裡住宿,便拾起那地方的一塊石頭枕在頭下,在那裡躺臥睡了。睡夢中他看見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頭頂著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雅各睡醒了,說:耶和華真在這裡,我竟不知道!就懼怕,說:這地方何等可畏!這不是別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門」。(創二十八11、12、16、17)

後來耶穌親自在《約翰福音》中詮釋了雅各的這個夢:「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約一51)。原來雅各夢中所看見的那個「梯子」就是「耶穌」。也就是《以弗所書》一章23節所說的「教會」。因為教會是耶穌的身體,更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門」。

所以,教會本來應該是一個要引導人通往「神的殿」、「天的門」的「永生之道」。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十四6)。是的,耶穌是「道路」,就是「永生之道」。

但是,近年來教會的講台信息已經漸漸減少談論 「永生之道」。取而代之的是「養生之道」、 「旅遊之道」、「美食之道」、「泡茶之道」、「致富之道」、「人生成功之道」。

猶大國的最後一位先知瑪拉基曾很感慨的說:「那時,敬畏耶和華的彼此談論,耶和華側耳而聽,且有紀念冊在他面前,記錄那敬畏耶和華、思念他名的人。」(瑪三16)

在瑪拉基先知那個時代敬畏耶和華、思念耶和華名、彼此談論耶和華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甚至耶和華想將這些人紀錄在紀念冊裡,都還要「側耳而聽」(當然這是擬人化的描述)。

教會若是繼續忽視談論「永生之道」。慢慢地有一天「教會」會變成「社會」或是「社團」。

有一個猶太拉比講的「修道院」故事,正是對今天教會的最大諷刺與警告。故事如下:

有一所修道院,每天早晨院長都會帶領修士們做晨禱。而院長每天帶領修士晨禱時都會很虔誠的將臉俯伏在地上。但是因為修道院的大門沒關好,有一隻貓跑進修道院,每當院長將臉俯伏在地上禱告時,這隻貓就去舔院長的臉。每天晨禱都被貓舔臉的院長深感不堪其擾。於是找來一條繩子,當貓再來舔他的臉時,他就用繩子的一頭將貓的脖子綁住,另一頭再栓在身旁的座椅腳上。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修士們在每天的禱告結束後起身都會發現院長的身邊總綁著一隻貓咪。漸漸地這些修士們以為禱告的時候身邊都要用繩子綁一隻貓咪。於是修士們每人就紛紛到戶外找一隻貓咪,每天的晨禱時間一到用就用繩子將貓咪牽來綁在身旁的座椅腳上。

後來雖然院長已經去世,但修士們仍然依循慣例,還是在晨禱時就用繩子牽一隻貓咪來綁在自己身旁的座椅腳上。可是漸漸地修士們每天早晨到修道院時已不再禱告了,倒是彼此熱烈討論誰家的貓比較可愛、漂亮。還彼此分享養貓的方法,要給貓吃什麼飼料,貓的毛色才會亮麗、紮實。最後,「修道院」終於變成「愛貓園」了。

聽起來好像是一則玩笑的故事。但是我們今日許多教會卻是已經步上這間「修道院」的後塵,而不自知!

這個故事會借用「貓」這個動物來敘述,主要是要借用「貓」無聲無息的特性來表達一種不易被人察覺的行動。

撒旦今日最叫人感到害怕的,不是牠青面獠牙猙獰嚇人的臉孔。而是在許多看似稀疏平常,感覺不痛不癢的事情上,無聲無息地奪去我們的信仰,離間我們與神的關係,讓我們已經遠離了「永生之道」都還完全不在乎!

如果今天一個基督徒到教會聚會時,心中完全不在乎是否學習、明白更多有關「永生之道」的真理,卻只在期待散會後的茶點、泡茶、談天。信徒與信徒之間很少再去談論「永生之道」。倒是彼此熱衷互相分享如何養生可以長命百歲。哪裡有好吃的食物可以去買,哪裡有美麗風景的名勝可以去旅遊,討論誰的兒女比較有成就。

這樣離「教會」變成「社區活動中心」的時間已經不遠了!            

                      陳以熙    2020/11/26  於台中家中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