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甘霖的帳戶下來了! 詳情請點擊這裡

法利賽人和稅吏的禱告

Content Format: 
Authors: 
Date recorded: 
2021.02.03
Place recorded: 
台中

法利賽人和稅吏的禱告

【經文】(路十八:9~14)

壹、前言

對一個基督徒來說,「禱告」就好像屬靈生命的呼吸一樣。然而對大多數基督徒的禱告而言大都只是在向神祈求。祈求病得醫治,祈求在困境中 得到迴轉,祈求在傷痛中得著安慰。但在「法利賽人和稅吏的禱告」比喻中,耶穌要教導我們,禱告的目的不單只是讓人透過禱告向神祈求自己的需求。更是要讓人在自己 的禱告和祈求的內容中認識「自我的本相」,也就是明白「我是誰?」。

貳、升高與降卑?

《路加福音》十八章 9 節清楚表示,耶穌這個禱告的比喻是向那些 「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人」而設的。這個禱告比喻所要跟我們強調的不是禱告時「應該祈求的內容」,而是禱告時所要注意自己 「應該有的正確態度」。

我們相信法利賽人時常上聖殿去禱告。但是很遺憾的是,他們並沒有從次數頻繁的禱告中看見自己在神面前的「本相、真我」。這位法利賽人以遵守律法條規和傳統作為他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來定義自我的「本相」而去鄙視、論斷、控訴他人。 他的心中充滿了自義與自傲。在他禱告中他所在意的都是和遵守律法條文的規定有關。他從未提起「愛」。他只強調自己的「義」,甚至還企圖說服神,他是一個律法的完美遵守者。這個「自以為是」的根深蒂固偏執觀念使他雖然經常禱告,但是因為心眼被蒙蔽而使自己從來未曾藉由自己頻繁的禱告內容中看到或察覺到自己破敗不堪的 「本相」。當然他更不可能從這泥沼中掙脫出來。

反觀稅吏,他是個罪人,沒錯!但他卻將自我的「本相」建立在:「神如何看我?」。在禱告中他從神的視角看見他沒有掩飾的真實自我。他自覺不配,連舉目望天都不敢,只能哀傷悔恨地捶著胸祈求神開恩可憐他這個罪人。

稅吏並不像某些基督教新教或是新世紀運動者所教導:「要對自己抱 持正面看法,要告訴自己,我是最美好的。要看著自己有信心的告訴自己, 要相信我是最棒的!」。稅吏到神的面前,對神說:「神啊!你知道我。」這就是我們對自己 該有的真正認識。

稅吏是從神的眼中去認識並看清自己的「本相」;這才是我們真實毫無虛假的自我。稅吏謙卑地降服在神面前,正如他所是。他在神的面前,毫無自誇,他對神所需要的不只是宗教問題的回答,而是實際的行動,那行動就是神的憐憫和神的接納。

「可憐」這個希臘字「hilaskomai」在《希伯來書》二章 7 節被翻譯成 「挽回祭」,也可翻譯為「和解」。稅吏在神面前,看到了自己真實的「本相」,就是那個需要神「可憐(憐憫)的「本相」。沒有比較、沒有自豪, 他所祈求的是與神之間的和解與平安關係。

這也是為何耶穌說:「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耶穌回應了 稅吏的祈求,讓他在離開聖殿回家後他的罪被寬恕了。耶穌成全了稅吏的祈求,祂願意成為稅吏的挽回祭,讓稅吏被稱義。雖然我們並不知道,這兩個人在離開聖殿回家後發生了什麼事?或許法利賽人繼續居在高位扮演著教導律法的教師,繼續他身為公眾人物的生活;而稅吏也繼續是一位稅吏。但可以確信的是,從未認清自己「本相」 的法利賽人仍會以他的嚴格遵守律法規條為傲。但罪被赦免的稅吏回家後可能不會再像過去那樣嚴重地貪污竊取那麼多的錢財(當然這只是推想, 經文並沒有這樣的記載)。如果他下次再到聖殿來禱告,很可能情況又會 再好轉一些。就這樣一點點的改變,最後是可能慢慢地累積出很好的成果。

這對每位基督徒來說是很重要的。來到教會禱告,不要將我們的自我 「本相」建構在對別人的鄙視、論斷之上。自以為是的,覺得自己什麼都 比別人更好。而是要在神的面前,看清自我、認識自己。將神當成一面鏡子,藉著神的話語認識自己的「本相」,讓原本破碎不堪的自我「本相」 能夠再一點一點地整合起來。

今天我們不也是看到某些基督徒或是某些基督教派,他們以自己守住 某些自訂的教義或條規引以為豪地去鄙視或批判、論斷其他基督徒或教派。 耶穌要藉著這個禱告的比喻告訴我們一個天國的原則,就是凡是看不見自己敗壞「本相」而自我抬舉自己(自高)的,必被神降卑;凡以神為鏡看清自我污穢不堪「本相」而降低(謙卑)自己的,必被神高舉。

參、哈布斯堡王朝的國王葬禮

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源於瑞士境內的亞爾薩斯(Alsace,今屬法國)。因為其家族祖先在此地建立了哈布斯堡(Habsburg,意思是「鷹堡(Hawk’s Castle)」),故以「哈布斯堡」作為家族名稱,也以鷹頭作為其家族的家徽。

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是歐洲一個十分古老的家族,他們的家族成員有著非常輝煌的歷史,曾出任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公爵奧地利帝國皇帝、公爵、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西班牙國王葡萄牙國王墨西哥皇帝和今天的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內並南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與公爵。可以說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在哈布斯堡王朝最興盛的時期,曾經設立了一個值得世人省思的皇室成員安葬儀式。這葬禮儀式直到最後一位皇室成員「奧托•馮•哈布斯堡(Otto von Habsburg)」在2011年7月4日去世時,舉行了最後一次,才結束了其長達將近300年之久的皇室傳統儀式。

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深度旅遊過的人都知道有一間被稱之為「天神之后」(Kapuzinergruft)的「哈布斯王朝皇家墓穴」(德語:Kaisergruft;通常稱為Kapuzinergruft)。這間皇家墓穴是專門用來安葬皇室家族成員的地下墓穴。地點就在離「霍夫堡皇宮」(Hofburg)東邊不遠的地方。這座地下墓穴從1633年建造完成後就開始啟用。目前安放在這裡的皇室成員一共有143位貴族的屍體。

最近一位也可說是最後一位葬入皇家墓穴的是2011年辭世的前奧匈帝國皇太子「奧托•馮•哈布斯堡」(Otto von Habsburg),他於德國的家中逝世,享壽98歲。是奧匈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儲。

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室成員葬禮儀式如下:

當帝國皇帝去世時,歐洲各國的國王、貴族或都會專程來參加。要不然就是由各國使節團派出代表來參加。因此出殯行列之壯觀是可想而知。

整個出殯的行列隊伍是由王室的儀隊走在最前面,浩浩蕩蕩地緩步帶領著所有來參加的王室成員和賓客走向「聖史蒂芬」(St. Stephen)大教堂,準備進入教堂舉行告別儀式。告別儀式後再將國王的遺體安置於哈布斯王朝皇家墓穴」(Kaisergruft)中。當然群眾中也會夾雜著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擁擠在路邊觀賞這難得一見的皇帝送葬儀式隊伍。

 

讀者可以參考下列網址連結的youtube影片,會比較有概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6ZasLNHX8

 

該影片是魯道夫哈布斯堡(Rudolf von Habsburg)國王的葬禮。他曾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也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奠基者。

當送葬隊伍走到「聖史蒂芬」大教堂的門口前會停下來,因為這時教堂的大門和窗戶都是緊閉著的。在隊伍停下來時,儀隊的禮儀官會走到教堂的大門前面,用他手上的指揮棒大力地向緊閉的教堂大門,敲了三下(第一次敲門)。

教堂內看守教堂的神職人員會問到:「誰在外頭? (德文:Wer ist da)」

禮儀官會接著說:「是奧地利皇太子;匈牙利與波西米亞、倫巴底與威尼斯、達爾馬提亞、克羅埃西亞、斯拉沃尼亞、加里西亞、羅多莫里亞、伊利里亞皇家親王;金羊毛騎士團騎士;帝國步兵團檢察長、哈布斯堡的魯道夫大公。」。禮儀官會把這位皇帝一生的豐功偉業全部說了一次。(當然這些功勳會隨著不同的國王有不同的內容)

然後看守教堂的神職人員接會著說:「我們不認識他!(德文:Wir kennen ihn nicht)」

禮儀官立刻用他手上的指揮棒大力地向緊閉的教堂大門,再敲了三下(第二次敲門)。

在教堂內看守教堂的神職人員又會問到:「誰在外頭? (德文:Wer ist da)」

禮儀官會立刻接著說:「是哈布斯堡的魯道夫大公!」(當然不同的國王會有不同的名字)

接著看守教堂的神職人員同樣又說:「我們不認識他!(德文:Wir kennen ihn nicht!)」

最後,禮儀官用他手上的指揮棒再大力地向緊閉的教堂大門,又敲了三下(第三次敲門)。

看守教堂的神職人員又問到:「誰在外頭? (德文:Wer ist da)」

         這次禮儀官答到:「魯道夫,一個可憐的罪人! (德文:RudofEin armer Sünder)」

終於教堂的大門緩緩地打開。讓在門外久候的送葬人員和棺木可以進到教堂內由大主教帶領大家一起舉行告別儀式。

這就是哈布斯王朝延續幾百年來的皇室安葬傳統儀式。遙想當年奧匈帝國是當時世界八大列強(英、法、德、美、俄、奧、意、日)之一,也是橫跨歐洲幅員遼闊的一個大國。其人口眾多、軍事工業強盛、經濟繁榮、物產資源豐富都是居世界的頂尖地位。但他們的皇室還是用心的安排了上述的葬禮儀式來提醒他們的後代子孫以及世人一件事:只要是人,有一天都要面對神的審判。任何一個再偉大並被歷史歌功頌德的偉人,在神的眼中都一樣,是個罪人。當他們的生命在面對神的審判時,除了謙卑、認罪以外,是沒有任何方法能夠獲得神的憐憫和寬恕。

肆、結語

哈布斯王朝的皇室安葬傳統儀式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發和提醒。有一天當我離世後我的靈魂來到天國的門口,我會伸手用力敲著天國的大門。倘若裡面有聲音說:「你是誰?你來這裡要做什麼?」

我想我會說:「主啊!我是一個罪孽深重的可憐罪人。我背著一生的懺悔來這裡要乞求您的憐憫和寬恕!」

會這麼說,因為耶穌說:「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陳以熙    2021/01/31  於台中家中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