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甘霖的帳戶下來了! 詳情請點擊這裡

Writings

學障兒,我的使命

學障兒,我的使命

 

我是XX,51 歲,像匹「馬」。喜歡自學,追求心的自由。喜樂、富足的單親媽媽。

兩個兒子。大兒子 26 歲,像匹「狼」,敏銳,反應快,善交際,生存力強,養他讓我變聰明;小兒子 23 歲,如「大象」,溫和,緩慢,內向,忠誠,養他讓我功課變好。

因為陪兩個極端不同的兒子成長,我自修心理,輔導叛逆的大兒子。陪伴小兒子讀書與就業,因而看見一群看來太正常所以得不到幫助和諒解的「弱勢中的弱勢——學障青年」的困境。何謂「學習障礙」:指智能正常,但學習低成就的孩子,主要展現在聽說讀寫算、理解、知覺動作上,佔台灣總人口 3-5%。

打造一個友善的職前訓練環境,建構一套學障青年的自學系統,成為我 50 後的使命!

「為什麼我要活著?你知道我有多痛苦嗎?送、我、去、精、神、病院!!」8 月凌晨 2 點,大象兒子躺在床上,雙手握拳、頸爆青筋、臉部脹紅、口吐白沫對著天嘶吼。

愛因斯坦説:「每個人都是天才,但若你用爬樹的能力來評斷一條魚,他將一輩子相信自己是個笨蛋。」兒子崩潰的那一刻,愛因斯坦的話不再是理論。上個月,他又衝去廚房拿著銳利的水果刀對著我說:「我不能殺人,那我砍自己總可以吧!」

沒有麵粉與葡萄

Authors: 

沒有麵粉和葡萄

中國歷史有這麼的一個故事:晉惠帝聽聞國中飢荒連連,百姓餓死無數,反過來問身旁大臣:「百姓為什麼不食肉粥而寧願活活餓死?」

基督教雖然是個普世性的宗教,然而聖經裡的故事大多發生在地球上無論是氣候或農業活動都非常適合人類居住的緯度裡。加上早期基督教國家在也在地中海周邊,其地理位置和應許之地(巴勒斯坦)屬同型,不但農作物的種類相去不遠,物業的交流也發達,所以談起聖經裡的一些食物,對早期的基督徒來說完全不是問題。

若不是近代交通和商業活動力大,各地物產得以交流,很難想在使徒時代,許多沒有見過麵粉和葡萄的地方,倘若聽見了福音,到底要怎樣去舉辦聖餐?

不說久遠的,就說在九十年代,也就是二十多年前,tjc在中國大陸一些沒有葡萄的地區舉辦聖餐仍然用白水代替葡萄飲料!第一次聽到這樣的事是在2013年間。大驚。北派傳道人要我去看tjc史料,果然,不也明明記載說起初工人魏保羅辦聖餐時,所使用的材料忽而是葡萄酒忽而是水。

欠債

欠債

無論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羅1.14)

欠債的心情可以因為眼看歸還不了而自哀自憐,也可以如同保羅為要趕在氣息未斷之前緊快歸還而更加勤奮的努力:「所以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

沒有一個國家,無論它如何的富裕、強大和寬容,能夠承擔起所有每天發生在世界各角落的貧窮和苦難。更沒有一個團體或個人能夠將周遭的悲慘世界扛在肩上而自己不倒。

明知體力無法背負孩子走過深谷高山,一樣無法達到目的地,是要雙手一攤將孩子放下卸給神,然後獨自像祭司和利未人一樣繼續趕路?還是情願停下腳步,盡己之力背起孩子,能走多遠算多遠?

愛並不是在被釘十字架之前先算好到底能不能救到你,而是縱使我救不了你,我仍為你而死。因為愛如死堅強,不會因為死亡的存在而退縮不來。

***

2013年起,為了讓剛果孩子們能夠脫離文盲的苦境,能至少讀懂聖經,立足於社會,世界各地弟兄姊妹或直接匯款,或透過臺灣的活泉甘霖協會,或美國的谷中百合基金會共同推動「讓非洲小孩上學去」。感謝主的憐憫,從2013年資助100名學童起,之後,以每年增加100名的速度來到了2017年的400名學童。

父與子

Authors: 

父與子

(這是聖經中最為黑暗的故事之一,請兄姊自行斟酌閱讀。)

 

讓非洲的小孩上學去

讓非洲的小孩上學去

 

2017.11.10:

A. Sake牧區由各地捐款而得以上學的(部份)小孩及家長。Baraka傳道請他們出列,小孩爭先恐後舉手,接二連三的背一段在學校學習的功課。最後和會眾一起唱兩首連在一起的詩歌:1. 主必不撇下我為孤兒。 2. 將來在天國我們不再有痛苦和眼淚。

 

 

B. 自願代表家長說感言來自Kiluku教會的Serge:首先感謝神給我們力量,再來謝謝幫助我們孩子上學的捐款人。當我第一次聽見有人要幫助我的孩子上學時,我簡直不敢相信,還以為是在開玩笑!願神的恩典厚厚的在捐款人身上..

 

C. 這手逐漸沒力,盼你們有了大手後,還能記得當年小手被大手握住的感覺。一直的傳遞下去。

教會與會堂

Authors: 

教會和會堂

有人雖然進到了會堂,卻沒有進入教會。

也有人雖然沒有去到會堂,卻進入了教會。

所羅門王為神建造宏偉的聖殿,然而他清楚知道神不但不會真實的住在,依宇宙看來連一粒塵沙都算不上的地球上,更不會被局限在所羅門王,在這比一粒塵沙都還小的地球的某一點上,為祂所建造微小到無法去度量的殿宇裡(代下6.18)。

人對「教會」認識的困難不在屬靈知識上的領會而是在遣詞用字的不精確。很顯然的,人用了同一個詞(教會)來描述幾個內容非但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概念。

「教會」一詞可以時而指完美無缺的基督身體(弗1.23),時而指某個地域範圍內的信主團體(羅16.11 非比,她是堅革哩教會中的女執事),時而指世界上眾多的教派(xx教會),時而只是一個門徒聚集會堂的位址(ex. 我去教會)..

然而,若從「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來說,則「教會」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