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來對大兒子說:我兒,你今天到葡萄園裡去做工。他回答說:我不去,以後自己懊悔,就去了。又來對小兒子也是這樣說。他回答說:父啊,我去,他卻不去。你們想,這兩個兒子是哪一個遵行父命呢?」
這是馬太福音中耶穌所說的一個又短又淺白,但卻很生動的比喻。這個比喻的主體是自以為義的祭司和法利賽人(太21:45),對比他們所看不起、不懂聖經字句甚至不識字的無學小民,和視作罪人的稅吏和妓女(太21:31)。
對於自以為義的祭司和法利賽人來說,選民是有階級的:懂聖經真理、能服事神、教導人的 (聖潔),和不懂聖經真理、活在罪中、要被教導的 (世俗的)。所以選民被分成了兩類:聽我們的,和不聽我們的。
主耶穌知道這種宗教性的法利賽自我優越心態,所以他說了這個淺白的比喻:父親有兩兒子。對於「我們在天上的父」來說,選民的確是分成了兩種,但並不是兩種上下、高低的階級,而是只有先後的兄弟關係。對於天父來說,選民的起點都是一樣的:你們都是我的兒女,你們之間都是兄弟姊妹。
起點雖然一樣是神兒女,卻因為接下來的行為而不同。大兒子聽到父親的吩咐,但他一開始不想去做,後來想一想卻後悔,反而去作了。小兒子也聽到一樣的吩咐,一開始說會做,實際上卻沒有動作。兩個兒子有著截然不同的心態,和完全相反的行為。
耶穌用這個比喻戳破了祭司和法利賽人的自我優越感和宗教階級劃分:重點不在「懂不懂聖經」和「敬不敬畏神」,而在之後的「能不能懊悔」和「有沒有去做」。時間,將區分出誰是大兒子,誰又是小兒子。
一個不懂聖經、不敬畏神的人,隨著時間過去,心中卻逐漸懊悔,用實際行為在葡萄園中工作;對比一個很懂聖經、很敬畏神的人,隨著時間過去,卻沒有任何行為的人。父親將喜愛大兒子勝過小兒子,也就是耶穌所說的: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們先進神的國。
是的,你認為是「罪人」的人,將比你認為是「聖人」的人,更有資格進神的國。選民的區隔,不是因為聖經知識、能不能服事神、外表敬不敬畏神,而是認清自己為子女的本分,有沒有實際去行出父親的吩咐。
小兒子天天說著別人不懂真理、不屬我們、不能得救,還以為自己是大兒子,正在實踐天父吩咐;卻不知被當作小兒子的大兒子早已默默地除了草、澆了水,讓葡萄發了芽。還見小兒子光榮地說:看吧!我的葡萄園何等美麗!
我們的父有兩兒子。你是大兒子?還是小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