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成書時間軸
主要索引標籤
新約成書時間軸
研究新約聖經書卷的成書時間是一件困難的事。即使用了嚴謹的批判方法加上現代科技的輔助,新約書卷的成書時間與彼此之間的順序仍是無法在學者之間達成共識。但目前為止,大致上可以看出一些輪廓。圖中各書卷的成書時間都是約數,或許可以相差到數年,但書卷間的順序大概如此。如果未來的研究有更新的發現,當然會有更精確的版本。
請記得,這新約成書時間軸不是共識。筆者也不認為會有共識,尤其在基督徒之間。但人若從科學證據與理性邏輯的角度著手,那麼這圖或可做為參考。
如果從新約聖經的作者著手,新約書卷可以分成三類:
1. 使徒保羅的書信:包括帖撒羅尼迦前書、加拉太書、腓立門書、腓立比書、歌林多前後書與羅馬書等7卷。
2. 非冒名書卷:作者沒有在書卷中表明身分/匿名,像是四福音書的作者;或是說了自己的名字,像是啟示錄的作者約翰(不是使徒約翰,大概率是另一位教會裡也叫約翰的長老)。但無論是匿名或署名,都沒有欺騙讀者之意 (見3點)。
3. 冒名書卷:作者不是使徒,但說自己是使徒;冒名的身分包括使徒彼得、使徒保羅、耶穌的兄弟雅各和猶大。其中原屬保羅書卷的歌羅西書、以弗所書、提摩太前後書、提多書、帖撒羅尼迦後書也是爭議性較大的。許多學者仍在辯論這些書信是否出於保羅之手,然以證據來看或有可能不是。但彼得前後書、猶大書、雅各書大概率屬於冒名。
以時間來說,古羅馬帝國的人平均壽命在25-30年,因為出生後養不活的例子太多;如果統計可以活到10歲以後的人,則平均壽命在47年。假設使徒被耶穌呼召時在20-30歲之間,那麼平均來說主後60-70年間就應全部離世。而主後70年耶穌撒冷城與聖殿被羅馬帝國焚毀;初代使徒,幾乎全是猶太人,能夠在離世前不用親眼見到自己國家的宗教精神中心被外邦人踐踏,想是神對初代使徒的恩憐吧。
因此,寫在主後70年後的書卷都不可能出於初代使徒之手。但教會為了賦予某些書卷的作者是使徒,只好有一些傳說,像是使徒約翰活到了90歲,以便他在時間上有可能成為約翰福音、啟示錄與約翰壹貳參書的作者。但使徒約翰不太可能是這些書卷的作者的最大原因除了時間,還有文字。新約書卷全是用希臘文寫成的,而羅馬帝國的文盲率在80-90%間,所以能夠書寫文字的人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菁英。以使徒約翰加利利捕魚人的出身來說,他不太可能會寫希臘文,遑論學過約翰福音中那樣高深的神哲學思想。除非,人要堅持使徒約翰不僅活到90歲(在沒有疫苗、醫學落後平均47歲的古代世界幾乎多活了一倍),並且在這多一倍的時間中勤勉學習,精通了希臘哲學與希臘文。
另一種教會中常見的傳說則是說使徒們有所謂的嫡傳弟子或學派,他們開始整理使徒的第一手資料,然後以他們”老師”的名字發表。但這種說法沒有歷史上的佐證。舉例來說,柏拉圖著有對話錄,裡面記有大量他的老師蘇格拉底的對話,但是柏拉圖從來沒有署名說對話錄的作者是蘇格拉底,他寫得很清楚,對話錄是我寫的。冒老師名發表不是當時人會用的方法,也不是一件道德上會被當時社會接受的事。
很巧地,以那說不可加添、不可刪減的啟示錄為準 (所謂聖經啟示已經全備不可再有多的正典),寫在其後大多的書卷都是冒名的。請問誰敢大筆一刪把這些書卷從新約正典拿掉?
(如果四世紀主教優西比烏知道使徒約翰不是啟示錄作者的話,鐵定高興地將啟示錄從新約正典中刪掉;就像馬丁路德如果知道雅各書不是雅各寫的話。)
了解了新約聖經成書大致的時間與先後順序,我們可以來思考一些問題:
一、 使徒時代教會
如果使徒時代教會定義為初代使徒在世時的教會,時間上大略在主後30-70年,則使徒時代教會沒有所謂的新約聖經,只有許多有關耶穌的傳說故事,加上7封保羅的書信(當然,保羅不會覺得自己的書信是正典)。如果人要恢復使徒時代教會,則請不要將主後70年後才陸續出現的新約書卷當作是建構主後30-70年間的獨一標準。主後70年後的新約書卷有自己要面對的問題,無法百分百套用到使徒時代教會。
這並不否認其餘新約書卷的價值,因為他們是時間上離使徒時代教會最近的著作。他們描述的教會雖然不是百分百的使徒教會,仍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就像使徒行傳中提到的猶太教會:守割禮、守節期、守潔淨率、守禮儀率、守安息日、上聖殿獻祭,約略可看出猶太使徒信耶穌是神的兒子後,仍舊留在猶太教傳統之中,並未離開,成為猶太教裡面的”新”支派(認耶穌是神的兒子)。試問,在猶太教獨一神觀的背景下,誰會去傳:耶穌就是天父真神?那麼使徒的神觀是什麼?
二、 聖經正典
聖經正典不是神說這是正典就是正典。聖經正典是信仰團體按照自己的宗教信念,經過漫長的時間、無數的辯論,最後才確定下來的。在那漫長討論與辯論過程中,為了讓某些書卷能夠”變成正典”,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說這卷書是使徒寫的。所以教父們雖然知道四福音書的作者從來都沒有說過自己是使徒、也沒有宣稱是見證過耶穌的人,但為了讓四福音書”強渡關山”? 賦予了四福音作者是使徒或是第一見證者的地位。
如果將新約正典的必要條件定為一定要使徒或第一見證者寫的,則只有保羅的7封書信會留下來,其餘的可以列為旁經。但基督教會接受嗎?如果不接受,訂立正典的標準勢必需要更改,到時不知又是何光景?
新教自從與天主教分家後,人手一本舊約39卷新約27卷的聖經;照理說,既然人人都讀同一本聖經,應該在觀念、教義、作法上會漸漸趨同,誰知?經過了五百年的大型社會實驗,在一本聖經的觀念下,新教教派越分越多、充斥著無數不同的觀念與做法。這五百年的實驗只證明了一件事:單靠聖經,無法合一。
三、聖經本身是動態的
有了聖經正典之後,人習慣於用一種平行比較的方式研究聖經:將聖經各書卷當作”一本”合集,書卷A的問題用書卷B回答;書卷B沒寫的用書卷C補足。以四福音書為例,馬太福音記載耶穌出生受到希律王迫害,所以耶穌的父母帶著耶穌逃往埃及避難,等到希律王死後才帶著耶穌回到加利利 (有人不過聖誕節的理由說,希律王殘殺了伯利恆城兩歲內的所有孩童,如何歡天喜地慶祝?)。但路加福音說耶穌出生後,到了滿潔淨的日子(產後滿40天),父母就帶著耶穌上耶路撒冷獻祭。並且,每年逾越節,他們都上耶路撒冷去(路2:41)。所以耶穌的父母怎麼有可能一邊逃往埃及,住在那裡一段時間?一邊又要產後40天後帶著耶穌上耶穌撒冷獻祭,並且每年逾越節都要一次?於是,只好有人想盡辦法凹出一個時間表,讓耶穌又可以逃往埃及,又可以去耶路撒冷獻祭。沒錯,人可以凹,但這合理嗎?
凹本身背後的前提假設是聖經是”一本”書,所以一本書只有一個答案。但是,聖經不是一本書,是一座圖書館,並且還不是同一時間蓋出來的圖書館。書卷A的問題在書卷A是A回答,但是在書卷B就變成了B答案。
舊約中一定要守、並且還是永約的割禮,在新約中就變成了不必再守的禮儀。馬可福音的耶穌沒有降生與升天、馬太福音則加上了處女懷孕(耶穌的出生開始不平凡)、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同作者)則加上了耶穌升天(耶穌復活後更不平凡),到了約翰福音更是宣告太初之道、我即我是、與父原一。耶穌的身分節節高漲,神性越發提升,不過只在主後70年的馬可福音到90年的約翰福音短短20年間。更不用提保羅在主後60年牧養的以靈恩為本、家庭聚會為主的聚會所,早已在30-40年後搖身一變成為了以組織為本、上下階級分明的”教會”。
所以人若從動態的聖經試圖找出一個靜態恆常的答案,無異於牴觸了聖經的本質。寫出聖經的聖靈本身就是活潑動態的,因為這就是生命的本質。硬要將生命固定成獨一一種,這動作本身就是違反生命、違反聖經、也是違反聖靈的。
參考來源:
Brown, Raymond 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 edition (October 13, 1997)
Ehrman, Bart D. Jesus, Interrupted: Revealing the Hidden Contradictions in the Bible (And Why We Don’t Know About Them). HarperOne, 2010.
Borg, Marcus J. Evolution of the Word: The New Testament in the Order the Books Were Written. HarperOne , 2012.
Price, Robert M., John Dominic Crossan, Luke Timothy Johnson, James D.G. Dunn, and Darrel L. Bock. The Historical Jesus: Five Views. Edited by James K. Beilby, & Paul R. Eddy. IVP Academic, 2009.
Thomas, Robert L, and Stanley N. Gundry. A Harmony of the Gospels, NASB. Harper Collins,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