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甘霖的帳戶下來了! 詳情請點擊這裡

文章總覽 All Text Articles

  • 摩西,被神揀選的人

    Authors: 

     

    希伯來人住在埃及,受埃及王權壓迫,甚至面臨種族清洗的存亡之刻。黑暗中,摩西出生了。當希伯來男嬰在法老殺令下紛紛絕命之時,摩西卻蒙神保守,成了法老女兒的養子。種族屠殺的元凶法老,其女兒卻拯救了摩西,並且讓他在埃及王宮成長、茁壯、受教。創造天地的真神用了最諷刺的方法,來保守這未來能帶領希伯來人出埃及的彌賽亞。

    摩西長大了,說話行事都有才能。他知道埃及人不斷地傷害、奴役、壓榨希伯來人。但是這與我何干?就算我也是希伯來人,但是我是法老女兒之子,是埃及王室成員,受皇家教育,享受奴僕供養,我有必要關心這些希伯來人嗎?

    更何況,也許這正是神的美意。要我身處廟堂之高,有朝一日說不定還可以藉由政治手段,釋放所有希伯來奴隸。既然祂又不說話,我就乖乖地等在原地不就好了。焉知這不就是真神當初救了我,把我放在埃及王室的原因嗎?

    人常說,性格決定命運。這埃及人心中有一把散發光亮的烈火,決定了他就是那個摩西!

    摩西長大,他出去到他弟兄那裡,看他們的重擔,見一個埃及人打希伯來人的一個弟兄。他左右觀看,見沒有人,就把埃及人打死了,藏在沙土裡。

  • 敬畏神

    Authors: 

    敬畏神   

    「敬畏」這兩個字在許多英文聖經的版本都翻譯成「fear」,就是「害怕」的意思。

    在希伯來人的思想觀念中「敬畏」(yara),可以是在身體感受到危險時的恐懼。或是當場看到令人害怕的景象或偉大的人物。同時這些感受會透過人的外在行為表現出來,例如顫慄,或跪拜。在舊約希伯來文聖經中「害怕」和「敬畏」是同一個字,所以我們也可將這兩個字詞視為相同但不同角度的表達。

     

    自從亞當犯罪後,聖經記載:「耶和華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哪裏?」,他說:「我在園中聽見你的聲音,我就害怕(希伯來原文是「敬畏」);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創3:9~10)

     

    說來很悲哀,聖經從創世記第2章神創造人後,第一次人和神在情感上的互動描述字眼,竟然不是「歡樂」、「喜悅」、「親密」、「愛慕」,而是「害怕」(或「敬畏」)。這也是聖經第一次用「害怕或是說敬畏」(這字舊約聖經一共用了305次。)

     

  • 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裏,在你心裏 (羅10:8)

    Authors: 

     

    保羅引用摩西的話來闡明神的話說: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裏,在你心裏。 就是我們所傳信主的道。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神叫他從死裏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裏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裏承認就可以得救。(羅10:8-10) 這裏,保羅將「因信稱義」作了一個最強有力的解釋。

    不願接受這樣的解釋的朋友,屢屢發動文字獄,曲解正意。甚至控訴若不遵守十誡就是屬魔鬼之道而加以醜化。君不見(申29:29)所說的:「隱祕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神的;惟有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好叫我們遵行這律法上的一切話。」保羅所談的「因信稱義」,史上第一位「因信稱義」,竟是掛在與耶穌基督同列的強盜。(路23:39-43) 有一位強盜就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主應允了,這是第一位「因信稱義」的故事。不信這故事的人總是說這是特例,或著說:這在羅馬暴君統治下神特別的憐憫,狹隘神的話語,軽貶神的大愛。

    甚至引用:腓 2:12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裏,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裏,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

    如果因信稱義就得救了,那還需要作甚麼功夫呢?

  • 姊妹結婚

    姊妹結婚

    A. 緣由
    1997年在新加坡遇見兩件事:
    1. 安息日講台責備說新加坡聖工不發展,是因為在座當中有姊妹二十幾年前(!)嫁娶外邦!姊妹當場落淚。
    2. 有一天青年拿一盒喜餅到傳道房來,試探的問我:「傳道,這是這星期嫁外邦的姊妹給的喜餅,可以吃嗎?」

    信主信到如此無情,撕裂我心。於是下定決心必不讓這樣的事在我的講章裡出現,也不容許這樣的情景在我牧養的教會裡發生。

    B. 外邦人和罪人
    「外邦人都不可吃逾越節的羊羔」(出12.43)是tjc長久以來不允許「不在tjc裡受洗的人」領聖餐的根據。可惜沒繼續講得更清楚說:「自古以來凡受過割禮但卻去拜偶像、犯誡命的以色列『罪人』,是可以和眾百姓一起吃逾越節的筵席的!」。也就是說,根據同一經節(出12.43),教會是完全沒有理由禁止犯誡命的人領聖餐。因為以色列人中的「罪人」絕不會變成外邦人!他,永遠是神的選民!

    舊約禁止嫁娶外邦人的規定也是一樣。所謂的「外邦人」是以族群來區分。外邦人再怎麼好,還是外邦人。以色列民再怎麼犯罪,還是受割禮屬神的選民!所以,以色列人可以和犯重罪的族人結婚,但卻不容許嫁娶外邦中行義的人。

  • 衝突 – 在猶太教與希臘主義之間

    Authors: 

    衝突 – 在猶太教與希臘主義之間  

     

    希臘主義

    希臘主義Hellenism一詞,便用來指稱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336-323)在遠征勝利後(公元前334)所推行的希臘文化運動。希臘文化隨著軍隊的足跡深入近東和中東一帶,使原來不屬於希臘文化的民族,也漸漸接受希臘文化。

    亞歷山大期望建立一個無論在語言、風俗、文化都統一的世界大帝國,即便在他死後希臘化的過程並沒有停止,反而更加速繼續著。

    漂泊的猶太人

    在當時,除了在耶路撒冷周圍外,猶太人根本不能稱作一個國家。而是散居的民族,分佈在巴勒斯坦或著沿著地中海四散居住,如敘利亞、安提阿、大馬士革、 小亞細亞、馬其頓、希臘、塞浦路斯、古利奈、羅馬,這些地方可從使徒行傳可讀到。

    無論是在亞歷山大之後西流基王朝或多利買王朝,一般所執行宗教政策是較寬容,長期可以享受宗教的自由。希臘文化成為對外溝通的的工具,希臘式的文化也微妙影響著猶太人。

    七十士譯本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