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甘霖的帳戶下來了! 詳情請點擊這裡

Featured

最美風景的背後...

最美風景的背後... 

朋友傳來這則最美風景的報導。

讀後,心疼、難過。

https://liff.line.me/1454987169-1WAXAP3K/v2/article/vvBxYK?utm_source=copyshare

在非洲傳福音時,每天總會遇上好幾回「最美的風景」:在斜坡路上,滿臉黝黑瘦骨如柴的老翁(應該才40歲吧!),烈日當空,吃力的把後座堆滿煤炭的腳踏車往上推,路人二話不說,不約而同的靠過去,協力幫助他嘿呦嘿呦推到坡頂。... 可惜,我不是羅丹,要不然這力及和諧的表現,必定是一副非常美麗的雕塑。

灰塵揚起,身體殘障的人在破爛不堪的道路上,敲著一扇又一扇卡十字路口的車窗。忽然間,「最美風景」呈現在眼前:豪車搖下窗戶,纖細的手遞出一瓶水和一袋食物,溫暖殘障人驕陽下的冰涼心,增添他繼續乞討,期待遇見下一「最美風景」的盼望。

疫情日記:知識份子的良心

疫情日記:知識份子的良心

上天給一些人對某些特定事物的理解力很強,學習起來容易,原本是要這樣的人,用他獲得的知識去幫助更多的人。

令人無法理解的是,有些人明明自己很清楚,也非常知道大部份的同胞或信徒都處在一知半解的狀態下,很容易左右。於是,不知道為了什麼目的,就是喜歡隱藏真知,故意用語焉不詳的虛假去愚弄人,牽著平民百姓的鼻子,讓他們彼此為「真理」互咬。

知識是客觀的,意識形態是主觀的。在主觀價值的趨使下,知識份子能客觀的表述知識嗎?

同樣的,在客觀的知識之前,知識份子若仍然宣稱自己那違背客觀知識的主觀意識是對的,這樣的行為能叫做「信心」嗎?

假使知識份子失去良知,而利用所得的知識去造成平民百姓更多的混亂,到底有什麼意義?

多年來領悟到,宗教會變得很政治,政治會變得很宗教,主要的因素是其下的死忠知識份子,泯滅良心,不以良知去傳達客觀的知識。

當宗教和政治,或政治和宗教,兩者徹底結合時,黑暗和盲從將充滿其下的整個體制。到頭來最可憐的莫過於信徒及百姓。

疫情中 最美的信仰見證 你可曾聽見主:「做我門徒!」的呼聲?

疫情中 最美的信仰見證

你可曾聽見主:「做我門徒!」的呼聲?

 

A. 拿撒勒人

後人在舊約裡找不到出處,然而馬太福音的作者卻說眾先知早已經預言:不是出生在拿撒勒的耶穌,將被(當代及後世)稱為「拿撒勒人」He shall be call a Nazarene(太2:23)。意味著主將因為出生的卑微而被藐視(約1:46 拿撒勒能出什麼好東西?)。

猶太教拉比甚至不屑地單用「拿撒勒人」一字指稱主基督。也因而人們更能明白,當主耶穌第一次向法利賽人掃羅顯現時,掃羅問說:「主啊!你是誰?」主為什麼會回以:「我就是你(視我為無物的宗教高等人)所逼迫的『拿撒勒人』耶穌」。之後,保羅自己成了「拿撒勒人」(徒24:5),更深刻的感受到被當成「世界上的污穢,萬物中的殘渣」的天暖地涼(林前4:13)。

早期基督教歷史清楚記載:最初期成千上萬在耶路撒冷及猶太全地接受福音的猶太人,同族人只管叫他們為「拿撒勒人(複數)」Nazarenes(徒24:5),並不稱他們為「基督徒」。

B. 基督徒 與 基督教徒

雅各經過毘努伊勒

Authors: 

雅各經過毘努伊勒 

 

【經文】(創三十二3~32)

壹、前言

當雅各從巴旦亞蘭返回迦南地家鄉的途中於雅博河渡口北岸靠近約旦河的一個地方,神親自來找他摔跤。事後雅各將該地取名叫「毘努伊勒」。「毘努伊勒」的經歷對雅各來說是一個重大的信仰轉捩點。

一聖殿,兩樣情

Authors: 

一聖殿,兩樣情

 

然而有許多祭司、利未人、族長,就是見過舊殿的老年人,現在親眼看見立這殿的根基,便大聲哭號,也有許多人大聲歡呼,甚至百姓不能分辨歡呼的聲音和哭號的聲音;因為眾人大聲呼喊,聲音聽到遠處。拉3:12-13

西元前586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毀滅了耶路撒冷的聖殿,屠殺了當地的居民。接著,將大量剩餘的以色列人俘虜到了1200公里遠的巴比倫。西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魯士終結了新巴比倫帝國,誥令天下解放巴比倫所擄掠的奴隸*;其後,此誥令的效力也臨到了以色列人。被擄70年後,以色列人重新踩上了耶路撒冷的土地。

在所羅巴伯的帶領下,回歸的以色列人重新蓋起了猶太教信仰中心的聖殿。當聖殿根基立起的那天(放下了房角石),眾百姓情緒波動,大聲呼喊!對於老一輩見過所羅門王所蓋第一聖殿的人而言,是聲淚俱下、百感交集!另外的人則是歡天喜地、高聲歡呼!甚至働哭聲與歡呼聲勢均力敵,除了傳得極遠外,人甚難分辨其聲。

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

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

今早讀到一則信息:傳道在巴黎教會的線上講道 YouTube 怎麼都找不到?

雨打在閣樓天窗,半躺在床上回覆,寫著寫著,不知不覺成了一大篇(不得不承認自己真的來到愛囉嗦的老年了)。

巴黎教會的講道沒有放上Youtube. 

請趁著孩子目前不得不天天在家,帶他們進入內室去與神說話,去建立起與神親密的關係,去品嚐(進到內室)百倍真實過到耶路撒冷或這山那山的美好。 如此,孩子將更了悟主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的那段對話,一生,無論去到哪裡,都受用無盡。

巴黎疫情以來,我們一年多沒有會堂聚會,也沒有開設網路聚會。將這百年才一遇的機會,留給每個家庭的父母去決定信仰對他們的家庭及孩子的重要,回歸到信仰最真實的基石:家庭。

父母在家帶的聚會,就如同小時候給孩子說故事,沒有長短時間的限制(通常越精簡孩子記憶越深)。也不需要按唱詩、禱告、講道的程序走。

聚會的日子可以是這一天,可以是那一天,也可以是天天。形式可以是餐桌上的吃吃喝喝(猶太教吃吃喝喝常常是最嚴肅的聚會,如逾越節),也可以是家裡任何角落的圍圍坐。

陪伴之路 – 4

Authors: 

陪伴之路 – 4

 

安慰人和受安慰,都是不容易的課題。

********************

他自己也曾走過生死交關的時刻,因此才四十歲的他,對於生死看得很淡薄。

兩個月前,六十多歲的父親突然檢查出肺癌末期,面對父親的病況,全家人措手不及,籠罩在痛苦和焦慮中。

父親的病況沒有標靶藥可治療,接受化療過程讓父親受盡百般折磨。他和母親輪流在醫院照顧,兄姐鮮少來醫院陪病。

那日,看著眉頭深鎖的父親,他淡淡的說:「每個人都會走到這一步,也許明天就換我要面對死亡了。所以為何你要這麼想不開呢?」

********************三十初頭的夫妻育有二子,丈夫因為工作彈性較大,夫妻便協議妻子保持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由丈夫在家帶小孩。

然而小兒子卻在過年前因不明病因住進加護病房,一個月後離世。面對三歲稚子的離去,年輕的父親至今仍未走出喪子之慟。

在小兒子病危時,教會弟兄姐妹幫助代禱,也時常關心、鼓勵這對夫妻要交託禱告,主必醫治。但最後,孩子仍然走了。

從小一起長大的弟兄也身為人父,看著摯友終日憂傷,說了一句:「你的痛苦,我懂。但不要太難過,孩子再生就有了!」

新冠肺炎 與 神降的瘟疫

新冠肺炎 與 神降的瘟疫

遠方一位頂尖的科學界知識份子A,再三被邀請,去到tjc教會,對著教堂裡的螢幕… 看另一地的傳道人,透過網路舉開的「靈恩會」!回到家,特別失望,打電話來疏疏悶氣。

我再次確認:「要弟兄姊妹老遠跑去教會,然後楞楞的盯著螢幕,舉開靈恩會?」

「是呀!有一堂我根本不聽,另一堂不知道在講什麼!明天還有.. 不去了!」

「唉!沒辦法。完全無法理解tjc這類必須聽老大哥**講,否則會偏離正軌的『靈恩』。」 ** 1984一書裡,監控底下每一人言行的老大哥。

「螢幕裡的那位講道人說,這次疫情是神降的瘟疫。我非常不同意!這類自然現象或是人為疏忽,怎扯到神去了呢?你同意是神降的瘟疫嗎?」

新冠肺炎 Covid-19

1. 神對敵基督者的懲罰

疫情之前,聽說武漢市宗教局對基督教採取嚴控。結果疫情還在武漢範圍內尚未擴散時,武漢市前宗教局主管不幸染疾,成為第一位病逝的高官。各地,尤其亞洲基督徒朋友聞知,額手稱慶,在社交網路群爭相傳報「神為基督徒申冤」「敵基督者的結局」等「佳音」!

2. 神降給世人的瘟疫

神的性情 (中)

Authors: 

神的性情 (中) 

 

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4:6

摩西按照神的吩咐,在西乃山下宣告十誡,在眾百姓的異口同聲下與神訂下了盟約。但四十天後,一切都變了。百姓將動物的形象賦予在神身上,拜起了金牛犢,完全忘了神才說過的:不可拜偶像。

如果結婚時你的配偶才說此生唯你,四十天後卻出軌不貞,你會如何?徹底分開?還是依然愛他?這樣不忠的婚姻關係正像是神與人之間的永恆難題:神深愛著人,人也曾答應愛神,但人無法忠貞,神該如何對人?

快樂從何而來?           

Authors: 

快樂從何而來?    

 

快樂的心,從接受而來。

接受自己的體質,接受自己的樣貌;

接受自己的天份,接受自己的恐懼。

當一個人可以不否定自己的一切,

自信才能茁壯,快樂才能萌芽。

 

快樂的心,從感恩而來。

擁有時感恩,失去時也要感恩。

順遂時感恩,遭患時更要感恩。

主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不是降罪於你,讓你餓死渴死。

 

快樂的心,從覺察而來。

覺察何為神所喜悅的,覺察何為讓人止步的。

覺察人生的變化都有其必要,覺察人我之間的安全距離。

當有了覺察的感知,就不易失腳,亦不易失了分寸。

建立自我覺察的慣性,隨時檢視修正,快樂才不會失迷。

 

快樂的心,從寬容而來。

神所造的每一個人,皆為獨立的個體,

觀念、習慣、嗜好、作息、才能、個性,都無法複製和統一格式。

寛容地欣賞他人的獨特之處,

寛容地接納與你不同的人,

寛容地接納與眾不同的自己,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