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甘霖的帳戶下來了! 詳情請點擊這裡

文章總覽 All Text Articles

  • 休息,為了 同家人透過反覆思想及感恩,與神更親近

    休息,為了

    同家人透過反覆思想及感恩,與神更親近

    文4000字 閱讀時間八分鐘

    x月x日星期六。阿孫和爸媽於千里外的海灘、高山及陽光下,並在溪流中聚會。所以今天阿公不用講故事,也不用在下午六點四十五分準時打開電視給阿孫看兒童科學節目C’est toujours pas sorcier (此非巫術),介紹各樣事物生成的原理(出20:11)。於是與阿嬤到Subway買兩個捲包(wraps),倘徉在森林裡,享受暖陽曬身,清風吹拂的甦醒,兩人數算數十年來,神如何屢屢伸出大能膀臂的手,行奇妙救贖,帶領我們這家(申5:15)。靈與神有著難以言喻的親蜜,身心沈浸在無比溫柔的寧靜與安詳。

    同一天,遠方同靈寄來信息:「正和媽媽一起看奧運轉播。好一個平靜安息的安息日!」瞬間他們母子倆並肩而坐的溫馨親情映在眼前,莫名的感動湧上心頭。

    一位兄弟曾經自述:自從他每星期六不再到會堂去枯坐,代之和家人親友到城外漫步在大自然中,信仰不但變得更清澈,而且與親友家人的關係也更水乳交融。「神國就在你們中間」,「不必去到指定的地方,只要三兩個人隨時隨地奉我的名聚會,我就必在其中」的恩言,活跳在眼前(約4:21;太18:20)。

    A.信仰中「這,不屬於你自己」的素養

  • 若沒有啟示,怎能揭開奧秘? 兼談信使核糖核酸 mRNA的發現

    若沒有啟示,怎能揭開奧秘?

    兼談信使核糖核酸 mRNA的發現

    神的創造浩瀚無邊,深奧難測,若非神的啟示,科學如何能窺見一二?

    科學:啟示帶來讚歎

    當科學界有人發現隱藏在大自然裡的微小奧秘時,眾人不但齊聲說阿門,還給予發現者最高的榮譽。也因而專注揭開神創造密碼的學者,在彼此良性和平的競技裡,帶領人類經由他們的發現,去讚歎大自然的無比神奇和偉大。

    宗教:啟示興起刀劍

    宗教,尤其基督教的主政者,兩千年來要人相信神的話是封閉的,若沒有神啟示,無人能知曉真理,進不了天國!而他們自己就是獲得神啟的人。所以人人當順從他們。

    結果,基督教出現至今二十個世紀,代代最不缺的,就是為數眾多的人起來講同樣的話:自認獲得神全備的啟示,別人所得的並不完全,甚至是異端。因而當有新說出現,不只無人說阿門,反會迎來激烈的「我神你鬼」之衝突,各方高舉「真理」旗幟展開「衛道護教」的廝殺。導致人們越來越疏遠基督教。

    宗教衰微:靈的驕傲

    宣稱人必須要有聖靈才能明白神的奧秘,於是人人一面追求聖靈,一面毫不留情的指控其餘人的聖靈是假的。歷史中,「勝者為王」,最後以神之名對異教徒和異議者施以酷刑的,盡都是被當時信徒奉為聖靈最充滿的人。

  • 文化差異下的 疫情、神、教會

    文化差異下的 疫情、神、教會

    讀來信,心戚戚,請容許我分段和君分享來信提及的前兩點。祝君和一家人健康、喜樂!

    xx,平安!
    目前能減緩病毒快速擴展的就只有疫苗了。一年前因法國深陷疫情,我在暴風圈裡看風浪。半年來,法國(歐美國家)靠著高漲的疫苗施打率,我轉到風浪外靜觀默思。發現:面對同一疫情,不同國家政策,不同文化、媒體態度,引發各地民間巨大的反應差異。

    在法國,這個信基督將近兩千年的國度,未曾聽見有任何宗教或媒體將病毒與「神」扯上關係。

    病情再怎麼嚴峻,大家都以「遇上,就戰勝它」的心境過日子。其中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屬於高危險群的老人最是看得開!

    近日法國每天確診人數平均達兩萬人以上,然而七、八月全國到處都是度假潮⛱️。我的左鄰右舍,整條沒幾戶人家的街,不是度假回來就是正在度假中(全文只陳述眼前現狀,無意涉及因風土民情不同而無從比較的各國比較,更不談政治的意識型態)。

  • 耶路巴力

    Authors: 

    耶路巴力

     

    【經文】(士六~八章)

    壹、前言

    《聖經》中的《士師記》從第六章到第八章記載了士師基甸的事蹟。基甸也叫「耶路巴力」。這是因為基甸從他僕人中挑了十個人在夜裡起來拆毀他父親為巴力所築的壇,又砍下壇旁的木偶(很有可能是巴力的妻子「亞舍拉」又叫「亞斯他錄」)。當城裡的人清早起來,發現巴力的神壇被拆毀,壇旁的木偶也被砍下時,便展開調查,最後查出來是約阿施的兒子基甸所為。於是,城裡的人就對約阿施說:「將你兒子交出來,好治死他。」(士六:27~30)。

    後來基甸的父親約阿施回答攻擊他的眾人說:「你們是為巴力爭論嗎?你們要救他嗎?誰為他爭論,趁早將誰治死!巴力若果是神,有人拆毀他的壇,讓他為自己爭論吧!」。所以當日人稱基甸為「耶路巴力」,意思是說:他拆毀巴力的壇,讓巴力與他爭論(士六:31~32)。

  • 陪伴之路 – 5

    Authors: 

    陪伴之路 – 5

     

    「為什麼有事都不說?」

    「為什麼都不找大人商量?」

     

    如果一個孩子選擇沉默

    選擇逃避、選擇忍受

    人格養成中

    必然有一部份是沒有足夠的安全感

    「說了也沒有用!」

    「說了只會被罵!」

     

    如果孩子的提問和問題反應

    能有效地被承接、且被理解

    那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

    便能使他在面對問題時不會選擇緘默

     

    有時候

    關心和溝通是很困難的事

    價值觀、成長背景

    對人的理解、對愛的體認

    都影響我們表達自我想法和認知

     

    有人可以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方法

    有人卻必須自己親身經歷才能領悟

     

    同樣表達關心的語言

    但在聽者耳裡

    有人說出口的是責難

    有說出口的的是安慰

     

    親子關係中

    關心的表達是極需要智慧的

頁面